男人為什麼不快樂?

◎吳建勳  |2007.08.19
2143觀看次
字級

最近陸續有幾個調查統計與外電報導,都說絕大多數的男性感覺生活不快樂,尤其是中年人;其原因主要是產業型態不斷改變,如果跟不上科技的腳步,又缺乏創意,就很容易被淘汰;「社會變遷及自我成就的焦躁」也是原因之一。

四十歲的陳先生就說:「我必須不斷抱怨才不會得憂鬱症」,但經常發牢騷讓人討厭;提早退休又無所事事,只好「努力追求心靈平靜」。

就在同一時間,美國知名的《梅約臨床醫學期刊》發表經過四十年調查、統計,以六千九百五十八名北卡羅來那州立大學學生為樣本的研究,結果指出「悲觀者的死因風險比樂觀者高出百分之四十二」,原因之一是悲觀者時常壓抑情緒,以致影響健康。

而生性樂天的人多半注重飲食與運動,生活方式比較健康。類似的研究其實還有很多,譬如很多醫護人員就發現,癌症患者的個性都比較壓抑,或有一時間很不快樂,由此可見「保持快樂」多麼重要。

調查統計還發現,由於生活習慣不佳、飲食不正常又缺乏足夠運動、家庭與社會壓力(工作緊張、人際關係不佳而產生壓力),加上社會型態變遷快速,自我成就動機強者往往因無法達到預定目標而感到焦躁、憂鬱,最後可能出現各式各樣的心身症,最常見的如:失眠、腰痠背痛(或不明原因疼痛)、膝痛致行動不俐落、蕁麻疹(或濕疹),甚至痛風或早發性更年期障礙(提早老化),嚴重者還可能出現「過勞」症狀。

一般而言,社會上對男性的要求、期待比較多,男性的自我成就動機也比較強,因此出現心身症、不快樂或「時髦病」的機率也比女性為高。當然,從尖端醫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毛病有如雞毛蒜皮,根本引不起醫學研究者的興趣,有些甚至找不出原因(譬如長時間莫名奇妙的疼痛)。

不過就患者而言,疼痛或不適確實存在,一定要設法消除才會感覺快樂,也才不致「小病拖成大病」、一發不可收拾;但經常因此去大醫學看診,還可能被誤會「沒病裝病」、「疑神疑鬼(慮病症)、太無聊想找人說話(尤其是高齡的退休人士)、浪費健保資源等,真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其實,只要常運動或自己練練氣功,這些「讓男性感到痛苦的小毛病」,都可以獲得改善,很快恢復健康、有活力,不必去大醫院惹閒氣。

問題在於:養生之道重實行而不在新奇。依我多年的臨床經驗,有病去看醫生的還是小孩與婦女居多,男性最少,很「慢皮」,不到非不得已就不上醫院看病吃藥,這恐怕是男性的平均壽命低於女人的原因之一。

加上傳統上對男性的要求較高、也比較嚴格,身心上的壓力使得多數成年男性均處於「半健康」狀態;據前幾天發布的新聞,不管那一個國家或地區,多數男性都覺得生活不快樂,這實在是一個很嚴重、值得大大關心的話題;因為不管世界如何演變,男人永遠是家庭的支柱,不能不特別提出來討論。

我覺得注重「自我實踐」的中醫藥及傳統療法最適合男性,因為只要自己多注意就能保健養生,這對生性較懶的男性而言,有恆施行的機會較高。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有兩則外電引人好奇,其一是說天下的男人多數不快樂,另一則說難以有效改善情緒、保持心情愉快的人,不妨學四川重慶的王老太太數錢;因為她原本智力逐漸退化,已呈癡呆狀態,後來有一次發壓歲錢給兒孫,數著數著竟數出興趣與智慧來,後來竟逐漸恢復正常。此說與國內醫師建議老先生常打麻將,刺激手部穴道以預防老年癡呆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養生之道的寶貴之處不在於新奇,而在您實踐了多少。所以也許有些方法一點也不神奇,甚至有些老生常談,但只要是可行、有效的方法,加上有恆施行,這些「老生常談」就可以變成「健康快樂丸」,讓您既有元氣,而且快樂賽神仙。(本文作者為醫學博士,著有《男性健康快樂丸》等書二十餘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