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吃春捲應景,台東市區一間素食店,一早就出現人龍。圖╲羅紹平
店家把手上的麵團往熱騰騰的平底鍋上一抹,沒過幾秒,春捲皮就做好。圖╲蔡家蓁
【本報綜合報導】昨天清明節,國人習俗要吃春捲應景,台東市區正氣路上的一間素食店,一早就出現人龍,只為買春捲(潤餅)皮,絕大多數排隊民眾都戴著口罩,有人甚至排隊一個半小時,才提著四個春捲皮開心離開;在金門,每到這一天,各家戶也都有吃拭餅(春捲)的習俗,昨天清晨街上就出現排隊購買春捲皮的人潮,有民眾等了一個小時才買到,店家怕民眾等太久,也有限量的規定,每次最多只能買三斤,有的店家則以五斤為限,成為金門清明節的特殊現象。
台東市正氣路上的這間素食店,以賣春捲皮聞名,每年清明節前後需求量大增,尤其是清明節當天還得增加人手趕製春捲皮,因是現點現做,消費者仍得花時間等候。
自疫情爆發後,台東只要出現排隊人龍就是為買口罩,不過,昨天清明節,一早店家前就大排長龍,絕大多數都戴著口罩買春捲皮而來。有人在店家開門營業前就來排隊,一名婦人表示「等了一個半小時才買到」。
金門民眾清明都會返鄉祭祖,這幾天也是春捲皮生意最好的時刻,金城大街小巷的幾個春捲皮小攤,都有大批民眾排隊購買,但今年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民眾都戴著口罩排隊,人龍綿延數十公尺。
據文史工作者蔡清其表示,傳說拭餅是金門先賢蔡復一的夫人所創,蔡夫人十分賢慧,看到丈夫常因公務繁忙,無暇進食,飯菜總是熱了再熱,她便把麥磨成粉製成餅皮,放上各種蔬菜,包成一捲,以方便丈夫可以右手執筆、左手取食,這就是「拭餅」的由來,也有人稱之為「夫人薄餅」。
拭餅 又名「擦餅」,一如台灣的「潤餅」、「春捲」,原先是清明節的特色飲食,演變為冬至、上元等節日的飲食習慣。
金門人因春捲皮在烤熱的煎盤上來回擦拭,而稱它為「擦餅」或「拭餅」,也有人取諧音稱「七餅」;海外金門人每逢吃拭餅時,對故鄉的懷念油然而生,因為拭餅包的是濃濃的家鄉味,會勾起遊子思鄉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