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27日,星雲大師與《聯合報》曁《民生報》發行人王效蘭(中),以及聯合報系總管理處副總經理王文杉(左),舉行印製合作簽約儀式。

文/依空法師(佛光山文化院院長)
2020年,《人間福報》創報20年。三個「20」,多麼美好的湊巧,不可思議的因緣。
《人間福報》的創立,緣於台灣的一場百年罕見的災難,1999年的「九二一震災」,由於媒體對於佛光山、佛光會救災的訊息,刻意的淡化不報導,星雲大師決定創辦一份立場中立、言論中肯的報紙。2000年4月1日,短短的4個月,《人間福報》應時而生,但是大師創報的願想,早在他24歲撰寫的〈佛教需要什麼?〉的文章中,便已見端倪,他以50年的蘊釀、堅持,等待因緣、創造因緣,2000年終於以他宏大的願力,創生了佛教史上的第一份綜合性報紙。
星雲大師認為佛法應該落實在人間實踐,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一生致力於人間佛教的弘揚。因此創報伊始,他力排眾議,把報紙命名為《人間福報》,取意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他對《人間福報》的屬性,有明確的定位:
一、《福報》是超越宗教的報紙。《福報》雖然是佛光山創辦的報紙,但是對於各種宗教、各種佛教門派的新聞,都給予客觀持平的報導,沒有門戶之見,沒有宗教的特別揀擇性立場。因此,舉凡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等各宗教的精采活動,都給予報導。
二、《福報》是傳播善美真理的報紙。《福報》謹守新聞媒體傳播「真實」的核心價值,讓讀者享有知道真相的權益,不刊登「假新聞」,更重要的是《福報》不走煽情路線,對於社會美善光明的事件多加以宣揚,找回台灣善良、質樸、真誠的傳統文化。《福報》立意高遠,旨在把佛教慈悲、智慧、尊重、包容的精神,透過文字書寫,深入社會人心,讓台灣這片土地更純淨,人心更柔軟,社會更和諧。
三、《福報》是擔當學校教育的報紙。3歲定終身,人格的養成要從幼小年紀做起,菩提幼苗要向下扎根。《人間福報》推動校園讀報,免費贈送給538所中小學、近6000份、15萬師生閱讀。敦請教師引導青少年閱讀《福報》,把「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修養、固有的倫理道德,潛移默化,深植孩童的心靈,在黃金成長期陶鑄他們的性格、行為,輔助公民教育的不足。
四、《福報》是適合全家閱讀的報紙。一般的電視媒體,劇情如果不夠八卦、聳動、煽火,引不起觀眾的興趣;報紙報導善行好事不夠刺激、譁眾取寵,不如一些情色、仇殺等事件吸睛。幾年前嘉義有一個民間組成的公益團體,默默地到處修橋鋪路,造福不少鄉里。後來創始的老人家去世了,只有一、二家報紙以小小篇幅披露了他的善舉,而各大報每天以幾個版面,爭相報導某立委與媒體名嘴、女企業家三人之間的感情糾紛,不禁讓人慨嘆台灣的社會病了,台灣的媒體也病了。《福報》的讀者告訴我們:他們可以坦蕩蕩和兒孫一起閱讀、討論《人間福報》的文章,因為它是一份傳遞正能量、充滿溫馨喜樂的報紙。
五、《福報》是非典型廣告的公益報紙。從辦報開始,大師就交待我,《人間福報》和人間衛視一樣,不以營利為考量,不刊登廣告,尤其和佛教慈悲護生相違背的產業,譬如販賣釣魚器具、葷腥食品等,出再高的費用,《福報》都委婉拒絕。後來有些蔬食、佛教圖書、法器、燒香等,以及佛學講座、藝文活動等,則給予方便的刊載。
六、《福報》是充滿趣味性的報紙。《福報》和一般每日發行的日報一樣,舉凡國際、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民生、藝文等動態,都會加以報導。《福報》有別於其他報紙的地方,頭版不刊登政經新聞,而是搜集世界各地的奇人妙事,讓讀者透過《福報》可以一窺世界之寬廣、新奇,充滿驚豔之美,不少讀者反映,這是《福報》最為吸引他們的特色,後來應讀者要求,還將奇人妙事的報導文章,編輯成書。
七、《福報》是恆常發展的報紙。《人間福報》三千寵愛在一身,雖然傳播媒體的大環境,面臨驚天動地的變化,讀者群日益萎縮,但是《人間福報》非常有「福報」,有許多熱心的義工加入我們的團隊,襄助採訪、撰寫、攝影、發行、推廣等報務工作。書籍出版有所謂排行版的市調,佛教的書籍從來就不怕退流行,千年的歲月過去了,《金剛經》、《心經》、《壇經》等經典,仍然風行於全世界,始終是普羅大眾不忍釋手的讀物。集佛教善信的力量推出的《福報》,我們有信心會永續的傳承下去,歷久彌新,亙古綿長。
《人間福報》20歲,成年了,更茁壯,更有力量承擔淨化社會人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