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藝術系副教授】 叢志強 文/記者裘立華 |2020.03.29 語音朗讀 164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沿著小路走著,富有藝術感的小景點、小設計,目不暇接,充滿文藝氣質。看著這些作品,叢志強說:「這些都是村民的作品,我們只是做了指導。」當時他帶著三名研究生來到這裡時,他自己也沒想到,短短幾個月之後,村民的藝術設計,能有這樣的成果。圖/新華社 村民自己設計搭建的竹亭。圖/新華社 寧海葛家村的村民利用廢棄材料裝飾自家圍牆。圖/新華社 村民向叢志強(左一)請教,能否建一個蘭花園。圖/新華社村民自己設計的電線桿花壇,樣式多達11種。圖/新華社 文/記者裘立華沿著小路走著,富有藝術感的小景點、小設計,目不暇接,充滿文藝氣質。看著這些作品,叢志強說:「這些都是村民的作品,我們只是做了指導。」當時他帶著三名研究生來到這裡時,他自己也沒想到,短短幾個月之後,村民的藝術設計,能有這樣的成果。浙江寧海葛家村,村裡人自豪地說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建村史,先祖還是抱樸子葛洪的叔伯輩,這裡已經是一個發展滯後的村落。直到二○一九年四月開始的一場藝術試驗,葛家村變了。中國人民大學藝術系的藝術家來到葛家村,開展了一場「藝術家駐村」試驗,與鄉土農民碰撞、互動、融合之後,湧現了百餘名鄉村藝術家,葛家村成了藝術村。這場藝術試驗的目的不是玩藝術,而是「設計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借助藝術解決鄉村問題,尤其是鄉村振興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政府幹、村民看」的村民主體意識不足問題。激發創造和審美力走進葛家村,隨處可見石頭壘起的「人」字形座椅,下面是溪裡撿來的石頭,上面是當地的青竹,充滿設計感;發黃的老牆上,寥寥幾筆勾出遠山,意境幽幽;老屋的長藤上,掛著竹筒做的五彩風鈴;斑駁的老窗上放一盆花,廢棄的老宅門洞,放一張老舊的椅子;房外一角,瓦片圍起一片小石子,栽上兩棵小樹,構成一幅枯山水……沿著小路走著,富有藝術感的小景點、小設計,目不暇接,充滿文藝氣質。看著這些作品,同行的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叢志強說:「這些都是村民的作品,我們只是做了指導。」當時帶著三名研究生來到這裡時,他也沒想到,短短幾個月之後,村民的藝術設計,能有這樣的成果。記得剛到寧海,縣裡推薦了一個基礎比較好的村,叢志強看了搖搖頭,覺得這樣的村搞好了,推廣起來也沒有代表性。到了葛家村,眼前除了一條主道,都是「破舊髒」。雖然村班子比較團結,但沒找到好的發展路徑。「就這個村了。」叢志強說。結果,第一天把村民叫到祠堂上課,人愈聽愈少。「我們被認為是搞傳銷的騙子。」叢志強回想起這個,忍不住大笑,「因為我像大學課堂一樣在『講』,不管語言多通俗、案例多有吸引力,老百姓不買賬。」一看不行,叢志強調整了上課模式,不能靠「講」,要靠「做」,這才符合老百姓的特點。走村入戶,問聽課的村民能幹什麼?村民們有的說會砌石頭、做泥水匠,有的是木匠、竹匠,但沒有一個人說懂藝術。村內有一條約兩百公尺長的巷子,環境髒亂。叢志強叫上村民,就地取材,把溪坑里的石頭、山上的毛竹、廢棄的瓦片等,設計加工成了躺椅、樹樁、圍牆和風鈴……巷子一下子變漂亮了。村民們一看:呀,原來這就是藝術?設計好像不是那麼難。簡單明白了啥叫藝術,但完全讓村民們接受藝術家的創意,並不是一件容易事。一把躺椅,村民們就和藝術家吵了起來。藝術家想在村裡小廣場設計一把椅子,椅背是兩個大圓弧,這樣既可以坐又可以靠。可是設計圖一出來,泥水匠葛運大和村民們就炸開了:圓弧形的靠背,像墳墓。好好的一個創意,村民不接受,怎麼辦?叢志強靈機一動,來了個激將法:你說我們設計不行,要不你們設計一個?葛運大說,設計就設計!他用鵝卵石壘出波浪形做靠背弄出遠山的形狀,再給石頭塗上彩色,效果還真不錯。這個衝突也讓叢志強深受觸動。「我們的鄉村設計,一定要符合當地的民俗風情。」從質疑看熱鬧到參與點滴變化,村民看在眼裡。從質疑到看熱鬧,再到參與設計、動手,愈來愈多的村民躍躍欲試。村民葛萬永家的庭院很大,但雜亂無章。經叢志強點撥,老葛以庭院內的一棵大桂花樹為切入點,在樹下放置了多邊形的石凳,旁邊空地鋪上石子、種上花草。叢志強幫他取名「桂香茶語」。「我做了多年泥水匠,以前都是照著圖紙做,現在自己設計自己施工,很有成就感。」葛萬永說。從此,村民們的作品愈來愈多。千年古井、百年老牆、近現代的鐵門、木門,組合成了「時光場域」景觀;「石童樂」通過石塊堆砌、排列,組成花瓣、餅乾等形狀,供孩子們玩耍嬉戲;由廢舊布料製作的「桂花樹與生活」藝術布畫,展現村民的美好生活場景……第一次駐村,人大藝術學院團隊前後待了十二天,改造十戶村民庭院、八個景點。播下種子萌芽隔閡心牆也被打通叢志強團隊暫時離開回北京了,但他們播下的種子已悄然萌芽。從自家庭院,到公共空間的改造利用,葛家村「藝術化」的腳步沒有停止。許多村民都要了他的電話,隨時聯繫他。分成的各個小組,建立了微信群,改造的項目都在裡面諮詢,改造好的項目都拍好照讓叢志強觀看。更沒想到的是,項目的推進,讓許多隔閡的心牆被打通了。像是村中心有一處公共院子,產權涉及八戶人家。長年以來,院子堆放著雜物,成為衛生死角。村幹部提議把它改造成一處景觀。經過商量,八戶人家全部贊成。如今,院子改造完成,有了一個雅致的名稱——玉蘭王院,成為村中一景。還有一條道路旁矗立著四間棚屋,產權分屬四戶人家。因年久失修,棚屋破敗不堪,大煞風景。得知村裡要改造,四戶人家同意拆除棚屋,宅基地統一交給村委會使用。經過整合提升,這裡成了村民的一個共享空間。只不過地上,還用油漆標注著四家原來宅基地的位置。欣喜之餘,叢志強把它取名為「四君子院」。「以前村民不太關心村裡事務。」當地書記葛海峰說,叢教授的到來,改變的不單單是村貌,更在於民心。全村上下齊心協力辦一件事,凝聚力更強了。村民葉仙絨跑去問叢志強,她家能搞啥?叢志強參觀了葉仙絨家,發現有很多老物件,就建議搞個美術館。於是,仙絨美術館產生了,展出的是家裡老物件和自家孩子寫的字、畫的畫,參觀的人絡繹不絕。葉仙絨家和鄰居原本有多年的矛盾,兩家隔著一堵圍牆,常年不相往來。眼看來參觀的人愈來愈多,葉仙絨找到鄰居,說可以把自家的一塊地讓出來,兩家一起把院子搞好。也想著美化庭院的鄰居馬上同意,立即將圍牆拆了,將自家院子也美化了一番。「開美術館後,心情很好,鄰里之間關係也緩和了。」六十五歲的葉仙絨說。藝術熱情全被激發叢志強團隊再次來到葛家村,看到巨大的變化,激動不已,尤其是村民們的藝術激情,已經被激發出來了:從你帶我設計,變成了「我要設計、我會設計」。光圍電線桿子的花壇,村民們就自己設計了十一種模式。袁小仙工作室內的竹製桌椅、竹藝台燈、竹杯等都經丈夫葛國青之手做成,其中大型竹藝燈「葛家之光」,一端把竹子切成一叢竹絲,燈光從裡面透出來,形成夢幻的效果,讓人驚嘆不已。葛國青之前從沒搞過竹製品,原來身體不好,現在天天沉迷於此,身體都好了很多。袁小仙說,竹製品沒賣出多少,工具倒買了很多,但夫妻倆覺得很開心,常痴迷得忘了吃飯。村民葛詩富在村委會辦公樓邊上,設計搭建了一座竹亭,讓許多參觀的設計師驚嘆不已。而這座亭子,總共花費不到人民幣三千元。「我現在覺得藝術並不難。」葛詩富自信滿滿,他從山上砍來一棵桃樹,釘在自家牆角,再黏上布桃花。「牆角一枝花?」叢志強問。「不,轉角遇見愛。」葛詩富說。葛海峰說,葛家村擁有八百畝桂花林、六千畝竹山和一百五十畝茶園,下一步計畫打造一年四季有景的「桂語小鎮」。 前一篇文章 【和順縣人民醫院副院長】楊曉東上班救人 下班救野生動物 下一篇文章 【非遺廬州吳氏船模傳承人】吳培 一點堅持 巧手打造600艘船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退休之後2025.05.01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10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哀傷研究者】李昀鋆與她的小眾研究【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