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藝術系副教授】 叢志強

文/記者裘立華 |2020.03.29
1567觀看次
字級
沿著小路走著,富有藝術感的小景點、小設計,目不暇接,充滿文藝氣質。看著這些作品,叢志強說:「這些都是村民的作品,我們只是做了指導。」當時他帶著三名研究生來到這裡時,他自己也沒想到,短短幾個月之後,村民的藝術設計,能有這樣的成果。圖/新華社
村民自己設計搭建的竹亭。圖/新華社
寧海葛家村的村民利用廢棄材料裝飾自家圍牆。圖/新華社
村民向叢志強(左一)請教,能否建一個蘭花園。圖/新華社
村民自己設計的電線桿花壇,樣式多達11種。圖/新華社

文/記者裘立華

沿著小路走著,富有藝術感的小景點、小設計,目不暇接,充滿文藝氣質。看著這些作品,叢志強說:「這些都是村民的作品,我們只是做了指導。」當時他帶著三名研究生來到這裡時,他自己也沒想到,短短幾個月之後,村民的藝術設計,能有這樣的成果。

浙江寧海葛家村,村裡人自豪地說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建村史,先祖還是抱樸子葛洪的叔伯輩,這裡已經是一個發展滯後的村落。直到二○一九年四月開始的一場藝術試驗,葛家村變了。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系的藝術家來到葛家村,開展了一場「藝術家駐村」試驗,與鄉土農民碰撞、互動、融合之後,湧現了百餘名鄉村藝術家,葛家村成了藝術村。

這場藝術試驗的目的不是玩藝術,而是「設計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借助藝術解決鄉村問題,尤其是鄉村振興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政府幹、村民看」的村民主體意識不足問題。

激發創造和審美力

走進葛家村,隨處可見石頭壘起的「人」字形座椅,下面是溪裡撿來的石頭,上面是當地的青竹,充滿設計感;發黃的老牆上,寥寥幾筆勾出遠山,意境幽幽;老屋的長藤上,掛著竹筒做的五彩風鈴;斑駁的老窗上放一盆花,廢棄的老宅門洞,放一張老舊的椅子;房外一角,瓦片圍起一片小石子,栽上兩棵小樹,構成一幅枯山水……

沿著小路走著,富有藝術感的小景點、小設計,目不暇接,充滿文藝氣質。看著這些作品,同行的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叢志強說:「這些都是村民的作品,我們只是做了指導。」當時帶著三名研究生來到這裡時,他也沒想到,短短幾個月之後,村民的藝術設計,能有這樣的成果。

記得剛到寧海,縣裡推薦了一個基礎比較好的村,叢志強看了搖搖頭,覺得這樣的村搞好了,推廣起來也沒有代表性。

到了葛家村,眼前除了一條主道,都是「破舊髒」。雖然村班子比較團結,但沒找到好的發展路徑。「就這個村了。」叢志強說。

結果,第一天把村民叫到祠堂上課,人愈聽愈少。「我們被認為是搞傳銷的騙子。」叢志強回想起這個,忍不住大笑,「因為我像大學課堂一樣在『講』,不管語言多通俗、案例多有吸引力,老百姓不買賬。」

一看不行,叢志強調整了上課模式,不能靠「講」,要靠「做」,這才符合老百姓的特點。走村入戶,問聽課的村民能幹什麼?村民們有的說會砌石頭、做泥水匠,有的是木匠、竹匠,但沒有一個人說懂藝術。

村內有一條約兩百公尺長的巷子,環境髒亂。叢志強叫上村民,就地取材,把溪坑里的石頭、山上的毛竹、廢棄的瓦片等,設計加工成了躺椅、樹樁、圍牆和風鈴……巷子一下子變漂亮了。村民們一看:呀,原來這就是藝術?設計好像不是那麼難。

簡單明白了啥叫藝術,但完全讓村民們接受藝術家的創意,並不是一件容易事。一把躺椅,村民們就和藝術家吵了起來。

藝術家想在村裡小廣場設計一把椅子,椅背是兩個大圓弧,這樣既可以坐又可以靠。可是設計圖一出來,泥水匠葛運大和村民們就炸開了:圓弧形的靠背,像墳墓。好好的一個創意,村民不接受,怎麼辦?叢志強靈機一動,來了個激將法:你說我們設計不行,要不你們設計一個?

葛運大說,設計就設計!他用鵝卵石壘出波浪形做靠背弄出遠山的形狀,再給石頭塗上彩色,效果還真不錯。這個衝突也讓叢志強深受觸動。「我們的鄉村設計,一定要符合當地的民俗風情。」

從質疑看熱鬧到參與

點滴變化,村民看在眼裡。從質疑到看熱鬧,再到參與設計、動手,愈來愈多的村民躍躍欲試。村民葛萬永家的庭院很大,但雜亂無章。經叢志強點撥,老葛以庭院內的一棵大桂花樹為切入點,在樹下放置了多邊形的石凳,旁邊空地鋪上石子、種上花草。叢志強幫他取名「桂香茶語」。「我做了多年泥水匠,以前都是照著圖紙做,現在自己設計自己施工,很有成就感。」葛萬永說。

從此,村民們的作品愈來愈多。千年古井、百年老牆、近現代的鐵門、木門,組合成了「時光場域」景觀;「石童樂」通過石塊堆砌、排列,組成花瓣、餅乾等形狀,供孩子們玩耍嬉戲;由廢舊布料製作的「桂花樹與生活」藝術布畫,展現村民的美好生活場景……第一次駐村,人大藝術學院團隊前後待了十二天,改造十戶村民庭院、八個景點。

播下種子萌芽

隔閡心牆也被打通

叢志強團隊暫時離開回北京了,但他們播下的種子已悄然萌芽。從自家庭院,到公共空間的改造利用,葛家村「藝術化」的腳步沒有停止。

許多村民都要了他的電話,隨時聯繫他。分成的各個小組,建立了微信群,改造的項目都在裡面諮詢,改造好的項目都拍好照讓叢志強觀看。

更沒想到的是,項目的推進,讓許多隔閡的心牆被打通了。

像是村中心有一處公共院子,產權涉及八戶人家。長年以來,院子堆放著雜物,成為衛生死角。村幹部提議把它改造成一處景觀。經過商量,八戶人家全部贊成。如今,院子改造完成,有了一個雅致的名稱——玉蘭王院,成為村中一景。

還有一條道路旁矗立著四間棚屋,產權分屬四戶人家。因年久失修,棚屋破敗不堪,大煞風景。得知村裡要改造,四戶人家同意拆除棚屋,宅基地統一交給村委會使用。經過整合提升,這裡成了村民的一個共享空間。只不過地上,還用油漆標注著四家原來宅基地的位置。欣喜之餘,叢志強把它取名為「四君子院」。

「以前村民不太關心村裡事務。」當地書記葛海峰說,叢教授的到來,改變的不單單是村貌,更在於民心。全村上下齊心協力辦一件事,凝聚力更強了。

村民葉仙絨跑去問叢志強,她家能搞啥?叢志強參觀了葉仙絨家,發現有很多老物件,就建議搞個美術館。

於是,仙絨美術館產生了,展出的是家裡老物件和自家孩子寫的字、畫的畫,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葉仙絨家和鄰居原本有多年的矛盾,兩家隔著一堵圍牆,常年不相往來。眼看來參觀的人愈來愈多,葉仙絨找到鄰居,說可以把自家的一塊地讓出來,兩家一起把院子搞好。也想著美化庭院的鄰居馬上同意,立即將圍牆拆了,將自家院子也美化了一番。「開美術館後,心情很好,鄰里之間關係也緩和了。」六十五歲的葉仙絨說。

藝術熱情全被激發

叢志強團隊再次來到葛家村,看到巨大的變化,激動不已,尤其是村民們的藝術激情,已經被激發出來了:從你帶我設計,變成了「我要設計、我會設計」。光圍電線桿子的花壇,村民們就自己設計了十一種模式。

袁小仙工作室內的竹製桌椅、竹藝台燈、竹杯等都經丈夫葛國青之手做成,其中大型竹藝燈「葛家之光」,一端把竹子切成一叢竹絲,燈光從裡面透出來,形成夢幻的效果,讓人驚嘆不已。

葛國青之前從沒搞過竹製品,原來身體不好,現在天天沉迷於此,身體都好了很多。袁小仙說,竹製品沒賣出多少,工具倒買了很多,但夫妻倆覺得很開心,常痴迷得忘了吃飯。

村民葛詩富在村委會辦公樓邊上,設計搭建了一座竹亭,讓許多參觀的設計師驚嘆不已。而這座亭子,總共花費不到人民幣三千元。

「我現在覺得藝術並不難。」葛詩富自信滿滿,他從山上砍來一棵桃樹,釘在自家牆角,再黏上布桃花。

「牆角一枝花?」叢志強問。

「不,轉角遇見愛。」葛詩富說。

葛海峰說,葛家村擁有八百畝桂花林、六千畝竹山和一百五十畝茶園,下一步計畫打造一年四季有景的「桂語小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