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師大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教授吳忠信研究,中藥材可有效預防或抑制病毒感染。圖/台師大提供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今年農曆年以來,全球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甚至引發嚴重的傳染、肺炎與死亡,醫師除了盡力症狀治療外,只能期盼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戰勝病毒。為了增強免疫力,有人道聽途說、自行服用各種中草藥,以為「有吃有保庇」;對此,中醫師提醒,平時預防肺部疾病,除了適當運動與休息並重外,首要注意飲食習慣;感冒或肺炎病況正盛之時,最好求助醫師,千萬別自行調補。
肺為嬌嫩之臟 易受外邪
中醫師施丞修表示,肺為嬌嫩之臟,最易感受外邪。對於體弱的人,天氣變化大時,輕者反覆性鼻過敏、重者慢性氣喘;免疫力差者,則病毒性感冒甚至細菌性肺炎都容易上身。此外,新冠病毒引發肺炎,更能夠在幾乎無上呼吸道症狀的「亞健康」民眾體內潛伏或發病,並成為宿主及強大傳染力。
施丞修表示,肺炎一般分為典型與非典型兩大類,典型肺炎多與細菌感染有關,非典型肺炎則與病毒或披衣菌、黴漿菌等感染有關。
施丞修說,近年來,逐漸發現以「冠狀病毒」為首的病毒所引發的肺炎,有日益攀升現象,其「變種」速度增快,傳染與死亡率大幅提升,以致疫苗不及防備,治療方式力有未逮、捉襟見肘。施丞修指出,不同於西醫以「攻邪」為主,中醫在「強化體內自身免疫力」的能力上,能夠彌補現代醫學的不足。
抗癌解熱 免疫快打部隊
中醫治療雙管齊下,一是「強化免疫細胞的活性及耐受性」,如黃耆、人參、茯苓等中藥,可補表氣、補裡氣、補胃氣,能夠強化表皮及口腔黏膜層的抗病力與免疫力,還有良好的消化吸收,作為後勤補給;二是「增強免疫吞噬、滅菌與殺毒的能力」,如金銀花、連翹、板藍根、貫仲、魚腥草等,可清解表熱、降低發炎反應,能夠提高免疫作用,成為免疫的快打部隊。
魚腥草別名蕺菜,台灣野外隨處可見,葉與根莖有濃濃魚腥味,但乾燥後無腥臭味,煮熟後清香,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等作用。對治療肺炎咳嗽或上呼吸道感染,具有極佳療效,可預防咽喉乾痛,痰黃黏稠,火氣上炎等風熱型感冒體質,平日可取一到三克泡茶保健,但若感染肺炎或嚴重感冒,則須中醫師配合處方才行。
此外,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藥物,能調節表皮血液循環及毛細孔開闔功能,避免病毒潛伏後再因皮表不耐風寒,而引發少量病毒大規模的成長與肆虐。最後,還須根據個人體質,去調整藥物的內容多寡與比例,量身訂做屬於個人體質的重症肺炎方藥。
甜食冰品少吃 避免發炎
施丞修說,儘管疫苗與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是最直接有效的藥物,但在變異速度過快的病毒,及惡化程度過猛的病況下,能依靠的還是人類最原始的免疫力。自古以來,「扶正去邪」的觀念,始終是中醫預防及治病的核心思維。歷史中不乏瘟疫的肆虐,弱者病,衰者亡,但人類多數還是存活,繼續繁衍子孫,因為大多數正常人都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好體質。平時照顧好身體,養出好體質,免疫力自然穩定,便能適應有病邪的環境,也能接受病邪的突變。
他強調,平時預防肺部疾病,除了適當運動與休息並重外,首要注意飲食習慣。施丞修說,只要遇到冷空氣就會咳嗽、鼻過敏打噴嚏者,寒性水果及冰涼飲品應該盡量避免,以防止呼吸道黏膜的工作溫度受到干擾、影響免疫;體質燥熱或是喉嚨有痰者,含糖食品或飲料應減少,以免增加發炎機會及增生痰液,成為病菌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