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其影響將是長期性與結構性的改變,被各國視為理所當然的「人貨交流」,可能被顛覆。
一言以蔽之,就是「全球化」的進程,將遭遇逆襲,這對身為資源不足、內需市場有限的島國台灣而言,是嚴峻的挑戰。
自二○一八年中美貿易掀起戰火以來,「供應鏈重組」這個議題就不斷被人提起,蔡政府也趁勢推出多項政策,期望能夠吸引台商回流。至目前為止,台商實質回台投資的資金有限,檯面上所看到的投資,資金來源大部分是著眼於政府的獎勵措施向國內金融機構貸款。
儘管回流台商帶進的實質投資有限,但只要整個世界的產銷邏輯不變,台商憑藉著優異的製程管理以及全球運籌,從大陸移出後,轉移陣地,或許還是有機會可以在供應鏈上卡到有利的位置。
美國總統川普所發動的「保護主義」,已對全球化的一隻腳:「貨暢其流」,造成極大的傷害,因應全球化所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其功能與價值,正遭遇嚴重的挑戰。近期WTO解決爭端的上訴機構,因美國的一再杯葛,功能癱瘓,即為一證。
全球化的另一隻腳:「人員交流」,則在這波新冠病毒疫情中,受到了強大的衝擊。為了防疫,各國紛紛關閉大門,阻絕來自疫區的觀光客,日本開始有媒體強烈質疑政府是否還要推動「觀光立國」這樣的政策。
稍前日本政府提出「二○二○年訪日遊客達到四千萬人次」的目標,新冠病毒爆發後,旅遊業者已普遍認為,即使七月奧運照常舉行,仍難達成旅遊人次四千萬目標。何況隨著疫情持續升溫,東奧能否如期如實舉辦,不確定性已愈來愈高,因此紛紛提醒並建議日本政府,應該更改政策計畫。
除了擔心旅遊人次難以達標之外,另一個讓日本社會開始省思所謂「觀光立國」施政方向的原因是,愈來愈多日本人發現,在觀光人次快速成長下,旅遊的品質卻呈現下滑;且過多的觀光客來訪,對社會和在地居民的生活,已產生負面效應,如鄉鎮的環境清潔和寧靜被破壞,也帶動了物價上漲。
致使日本社會甚至逐漸產生一個想法是,即使有朝一日疫情過去,日本也不該持續大量招攬外國觀光客了。因為有愈來愈多的日本人認為,日本的好山好水應該首先要保留給日本人,不應該為了擴大觀光旅遊產業,而犧牲日本人的生活品質。
如果連向來重視觀光和生活品質的日本人,都已警覺到,一味追求旅遊人數成長的觀光政策,可能會帶來後遺症,而要求他們的政府必須省思、調整,對我國政府更是個值得注意的課題。
蔡總統上任以來,一直以「觀光客創新紀錄」作為重要的執政成績,號稱連續三年,每年國觀光客人都突破千萬,而且達標時間愈前愈早,但觀光旅遊產業的經營狀況,卻不見相對應的亮麗成績,官方數據有多少盲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更何況,新冠疫情蔓延會在國際上帶來一段時間的鎖國效應,這對國際人貨流動將造成阻礙。因此台灣的觀光旅遊政策勢必要做全盤的檢討和調整,揚棄純粹數字掛帥的思惟,建立新的產業指標,是下個階段必須好好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