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大廈縫隙 有座食物公園

邱榆蕙 |2020.03.12
3263觀看次
字級
中山公園位於高樓大廈的縫隙間,公園內有三百五十種植物,還有風力、人力發電等低碳裝置。圖╲潘威志提供
中山公園有一尊里民捐出的真人大小佛陀坐像,民眾經常向佛供花。圖╲記者邱榆蕙

【記者邱榆蕙新北報導】新北市新店區中山里的中山公園位於高樓大廈的縫隙間,僅一千五百坪,卻能同時見到五十種水果、一百種蔬菜及二百種觀葉及香草植物,還集合風力發電、人力飛輪發電、魚菜共生、雨水回收等系統,被稱做「奇蹟公園」,是由中山里長潘威志聚里民之力,打造為城市中的一方綠洲。

潘威志指出,中山公園原本荒煙蔓草,十年前首次被推選為里長時,他想改善居民環境品質,一開始先在公園試種五十棵櫻花樹和灌木叢,才知道花草樹木大有學問,二○一四年起到處參加低碳生活、原生植物、園藝治療、自然農法等課程及講座,直到一次在課程上受到「西雅圖畢肯食物森林」(Beacon Food Forest)的啟發,萌生想將中山公園變身食物公園的念頭。

潘威志解釋:「西雅圖畢肯食物森林是美國第一座都市食物森林,目的在提供有機食物、復育當地生態系統及活絡社區參與,實踐共享、共學、共好的精神。」

無障礙農園 供身障者勞動

在「變身計畫」啟動前,經費是一大問題,原從事珠實設計師的潘威志擅寫企畫,向各政府部門提報計畫,將申請到的經費,逐步落實在公園改造上,結合創意,將廢棄的噴水池變成蓮花生態池、魚菜共生系統,製作獨居蜂旅館與生態非干擾區、雨水回收澆灌系統、踩飛輪發電系統、防小黑蚊液自動噴灑裝置等,達到低碳永續、生態教育的成果。

潘威志盼望公園是長者、里民交流學習的地方,六年前完成可食地景區,搭配社區關懷據點與新北市第一個失智照護據點,還設計無障礙農園及陪伴者菜園,讓身心障礙者透過輕度種植勞動過程達到身心舒緩,並不限里民,讓民眾自由認養土地耕種,目前已經有一百位居民認養。

由於不限定種花、種菜園,在公園散步時,能看見觀葉、觀花植物與蔬菜錯落並排的奇特景像。潘威志唯一要求是美觀,「公園不是菜園,還是要讓居民達到賞心悅目的效果」,所以園內從不架棚,並以「鑰匙孔」栽種設計概念,堆疊出蜿蜒的石磚與步道,菜園深度維持在六十公分以內,讓居民輕鬆澆灌蔬果香草。

佛像池中坐 居民齊供花

由於滿園春色讓照顧者三天兩頭就得到公園澆灌,潘威志利用雨水回收澆灌系統蓄水撲滿供大眾自由使用,每幾步路就裝設自動灑水裝置,潘威志與義工平時還會蒐集落葉、生菜、蛋殼、廚餘與咖啡渣,在堆肥區自製有機肥料,種植過程不僅省水、省錢、省時,還達到回收利用的效果。

潘威志笑道,許多植物都是里民熱心提供種子,有些是自然生成,像是一棵散發荔枝奶香的樹木,查資料許久才知道叫「巴西乳香」,還有里民將一尊真人大小的佛陀坐像捐出,他將佛像放入水池中,瞬息清靜,此後民眾經常向佛供花。

潘威志表示,公園現在有菜園區、熱帶雨林區、蕨類區、香草植物區等,用社區長者與孩童的藝術作品妝點。他還有許多構想正在進行中,像是最近在新娘草長成之處,打造粉色系的情人求婚區,請民眾繼續拭目以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