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墨禪畫:「洞庭湖水滿」

●詩堂書法:惟儼禪師因僧問,什麼處來?湖南來。洞庭湖水滿也未?未。許多時雨水,為什麼未滿?僧無語。
問僧:「什麼處來?」
曰:「湖南來。」
師曰:「洞庭湖水滿也未?」
曰:「未。」
師曰:「許多時雨水,為什麼未滿?」
僧無語。
(五燈會元。卷五)
惟儼問僧人:「從哪裡來?」
僧人答:「從湖南來。」
惟儼再問:「洞庭湖的水滿了嗎?」
僧人:「還沒有。」
惟儼又問:「下了這麼久的雨,為什麼還沒滿?」
僧人無語以對。
這是一則看似極凡常的公案,惟儼和僧人的對話如平日寒喧,沒有什麼特別,但是仔細推敲,卻另有所指。
就禪宗言,修行者若是找到了自性,便是得道││滿了,惟儼藉僧人之來處湖南,以「水滿也未」示機,要問僧人,是否找到了自性。
僧人以為只是平常問話,錯失了悟道的契機,故而惟儼禪師再問「許多時的雨水,為何還是未滿」,意指修行的時間夠長的了,為什麼還未找到自性?僧人顯然不解。
《五燈會元》中,錄有後人為僧人代答的答案:
道吾禪師說:「滿了。」
雲岩禪師說:「清澈澄明。」
洞山禪師說:「哪一卻中曾經增減過?」
雲門禪師說:「恰好如是。」
「滿了」,即表示找到了自性;「清澈澄明」即自性或佛性如水一般澄淨無染;自性或佛性從來無增無減,故洞山答:「哪一卻曾增減過?」雲門禪師更為直接,當下指出自性不在此也不在彼,而是「恰好如是」,自性就是己身。
藥山惟儼禪師(七五一│八三四),唐代僧,屬青原行思之法系,山西絳州人,十七歲出家,曾於澧州藥山廣開法筵,四眾雲集,大振宗風。一夜,登山經行、忽然雲開見月,大笑一聲,如獅子吼,遍於澧陽東面九十里,居民均聞其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