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眾生的佛性,因透過修道,從理發、教發、行發、證發等不同角度而顯證佛性。理發者,如:辟支弗,智慧猛利、善根純熟,出於佛世,自然得悟,故名理發。因為出生於無佛之世,沒有佛之教義與行法,而自悟者,故稱為「理發」。或久值善根,今生雖未聽聞圓教義,但因修道的關係,任運自發佛性,這也是屬於理發。
假使聽聞《華嚴經》的教義,而悟道者,此是教發。聽聞法義後,透過思惟而悟道者,是觀行發。假使證得六根清淨位(圓教內凡位),能進破無明,是相似證發。若再精進,能破煩惱、增上道業,這也是證發。以上是就圓教的教義,來論述證發不定的情況。
若藏教、通教、別教的行人,各在凡夫地而證發者,即是理發。若聽聞教義而發者為教發。若修行各種種方便而發者,即是觀行發。若在賢聖位中而發者為證發。以上就前面三教證發不定的情況。
另,若修道中,引發無漏,永別三界輪迴的苦海,只斷除分段生死,而非與變易生死一起斷,也是證發不定的情況。
以下,再就四種止觀來分別圓頓差異。三藏教中,有從初發心方便,證入真諦,此名為漸。三十四心,斷惑成道,不也是圓滿了呢?通教與別教中,從初發心乃至後心之證道,不也是漸次而圓滿嗎?一般以因位的次第修行為漸,各以修行果德之極地為圓。圓教當體,究理之極至,也稱為圓(即是能究竟佛果之道理);圓教也有從初發心,乃至到四十一地的修證次第,不也是漸嗎?到妙覺地的究竟位,不也是圓滿了嗎?這四教有何差別呢?
註:
1.三十四心斷結成道:即以三十四種剎那之心斷盡煩惱而成就佛道。略稱三十四心。三藏教菩薩,扶惑潤生,歷劫具修六度梵行,饒益有情,最後至菩提樹下,一念相應,慧發真無漏智時,以八忍、八智、九無礙、九解脫頓斷見思習氣而成正覺,故稱三十四心斷結成道
2.一開始修持的心念不同(因位),所修的果德就不同。所謂「心造十法界」、「種如因即得如是果」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