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訪大槌町─拾回寧靜和日常一隅

文╱陳長文(前紅十字會總會會長) |2020.02.17
3608觀看次
字級

文╱陳長文(前紅十字會總會會長)

311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及核災,距今將屆滿9年。筆者於該年5月以紅十字會總會會長身分,與紅十字會同仁前往重災區的福島、宮城及岩手縣勘災慰問。時至今日,當年受紅十字會援助的岩手縣大槌町,因逢町制130周年活動,透過日本赤十字社,邀請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在今年2月初前往大槌町進行3天的訪視行程。身為卸任前開啟311賑災專案的會長,筆者這些年來對於日本的災後復原及重建念茲在茲,很高興經王清峰會長邀請再訪大槌町,有些見聞和心情想與讀者分享。

2011年3月11日災難發生後,台灣民眾透過捐款熱心響應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之賑災計畫,紅十字會立刻在5月與日本赤十字社就賑災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募集的資源投入重災區,啟動緊急援助、暫時安置及災後重建的3個救援階段(細節詳見紅十字會2019年9月最新「日本賑災專案進度說明」)。歷經多年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如今筆者再訪災區之一的大槌町,看見當地重建成果,王會長和同行同仁也替他們感到放心。建城130周年典禮上,王會長以紅十字會會長身分公開接受大槌町政府的謝意。

行程中,大槌町政府也為我們安排探望幼兒園兒童以及市立公寓的長者。重建後窗明几淨、陽光灑入的教室,陪伴著的是這群311災後出生的孩童,臉上充滿朝氣、無憂無慮的笑容。這是9年前走訪災區時,筆者所難以想見的光景。而在與長者的交流中,王會長精心準備車有五彩繽紛房子圖案的大拼布贈與長者們。這片拼布原是台灣店裡的非賣品,經紅十字會同仁道出此行目的,最後得以將這份象徵熟悉的家園已重建完成的心意及滿載的祝福傳達到大槌町居民的心中。禮輕情意重,受禮的長者和在場所有人聽聞了故事著實感動。

第2天下午走訪災後重建的文化交流中心後,筆者提議到對街的咖啡館休息片刻,為我們做完簡報的竹美先生也與我們同行。身為中心的所長兼圖書館館長,竹美先生聊到他18歲那年離鄉打拚、並在東京成家立業。但311災難發生後,他決定為自己的故鄉奉獻回饋,因此在6年前回到大槌町,並投入心力參與文化中心的設計、重建到落成,直到今日。聽聞竹美先生描述他的心情和歷程,筆者為他對所熱愛的土地盡心出力而感動。

竹美先生的故事,不禁讓筆者想起311災後4天閱讀紐約時報頭版頭報導海嘯後大槌町的故事。受訪的渡邊先生,在海嘯當中已不幸失去了4名家人,他向記者說,待他找到尚生死不明的兩歲小女兒,便要拋下所有傷痛回憶,頭也不回的離開大槌町。這讓讀報當時的筆者感到莫名的沉重,而這也是一個天災過後難以弭平的傷疤。面對災後的復原和重建,有像渡邊先生這樣傷痕累累而離去的人,也有像竹美先生投身回饋家鄉的人。

回顧近年世界各地的天災劇變,佛曰「無常」或許是最貼切的詮釋。但面對無常,「苦」的另一面卻也代表「希望」,正如紅十字會所相信「有苦難的地方,就有紅十字會,有紅十字會的地方,就有希望」。再訪大槌町,筆者從每雙握過的手、對視的目光、或日本朋友手中拿著「感謝台灣」的牌子,打從心底感受到9年來大槌町對台灣的感謝、溢於言表。從1999年921大地震,日本救災隊作為首支挺進災區的外國救援,到12年後的311災害,時至今日,台灣2300萬人和日本之間互相關懷、扶持的心,是斷垣殘壁後透出的曙光,也是復興的力量。9年過去,日本311受難災民藉由來自國內及世界各地的幫助已經如大槌町重新復甦,衷心祝福這些老人孩童和居民們,已經能拾回內心的平靜、回到平凡卻喜樂的日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