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人手札】 詠憶金門親情與鄉情 李台山《父親的高粱酒》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2020.01.05
2483觀看次
字級
《父親的高粱酒》 圖/李台山提供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散文易寫而難工,但筆者覺得散文不必太雕琢華麗,也不必寫得如意識流小說,這種文體參加文學獎或許很有機會得獎,卻未必親民。散文如像白居易的詩,老媼讀來亦能了解般的淺顯最好,但內容必須有溫情和熱度。如果是彙集多篇文章成書的散文集,則最好全書有個令人關注的主題,則更較能讓人有深刻的印象。

近來讀作家李台山的散文集《父親的高粱酒》,就頗有印象和感觸。老實說,我不認識李台山,這本書我在北投區公園的一個「書席」(有設計師設計造型,供公眾閱讀、捐書或交換圖書的書箱,通常位於社區公園),用我家中讀過之書交換得來的,但《父親的高粱酒》是剛出版的新書,書頁上有李台山的簽名,可見是李台山親自拿他新出版的書,來給民眾閱讀的。

協助金門文藝發展

光能捐自己的新書給書席,就知道他一定是愛書之人。看了簡介和書中的序文,知道他是出身金門的企業家,年輕時,雖熱愛文藝寫作,但為了拚事業維持家計,來台經商,至今事業有成,才重燃對寫作和文學的熱情。而且,他更以實際行動,捐出新台幣一百萬元,讓已遭縣議會砍掉預算的《金門文藝》雜誌得以復刊,這段文學滄桑史,李瑞騰教授在《人間福報》二○一四年十二月十日的副刊曾寫過。

而李台山先生熱愛其故鄉金門,亦經常回故鄉探望親友、文友,協助金門文藝工作之發展。連中年恢復寫作後的這本散文集,關注焦點,亦多以金門生活回味、金門人物訪問或憶舊及金門發展為主題,是筆者心目中,融地方誌意涵於散文中的一本好書。

金門現在是觀光之地,但當年可是炮火連天,生活及交通管制嚴格之地。戰地生活的歷煉,讓金門人特別能吃苦又團結。金門現在人口五萬,旅居台灣的卻有四十萬人,這股移居的潮流,當然是當年金門生活不易,又沒大學可讀的緣故。李台山這本書有多篇文章,寫盡了金門青年離鄉求學和謀職的奮鬥過程,特別是他們高中畢業時為了來台讀書,搭船要費上三、四日夜的辛苦。來台後,若無親可依,就得打工賺學費,每逢佳節返鄉亦非常不易,連父喪也只能透過關係,申請到軍機座位,等到回鄉時父親都已出殯了。現在的年輕人可以透過本書,看看當年金門人交通和求學的不便。

高粱酒成救人工具

李台山雖然在台經營企業,但對金門故鄉仍然充滿眷念。《父親的高粱酒》書名取自書中一篇散文,文中敘述他父親一輩子離不開高粱酒,但從不曾喝過一口酒,因為父親是推拿接骨師,有時要燃燒酒精按摩患部,金門又盛產高粱酒,所以,「父親的高粱酒」其實是「反喻」作用,父親有酒,卻不是喝的,而是救人的工具。

一位在金門服兵役的兄弟,因公摔倒而壓傷胸部,靠著推拿和高梁酒的熱敷,而治好;那士兵治好後,跪在他父親面前,敬拜並謝謝他的父親……文中以此懷念父親為家鄉人士的照拂,其他篇章也大多是詠憶金門之親情和鄉情。

此外,這本書另有一輯為「人物誌」,專門寫金門家鄉或與金門發展有關的人物,讓人覺得金門島孤人不孤,人口雖少,卻出了不少人才。

作者早期迫於環境,棄文從商,如今事業有成,重拾文筆,但是這本散文集仍然顯示他年輕時熱愛閱讀所沉澱、積累的文字功力。更可貴的是,他以純樸文筆寫出金門風土人情之純樸,也沉吟出金門人的遊子心聲和鄉愁。要了解金門一九五、六○年代的庶民生活的讀者,都可看看這本散文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