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禎苓
很奇妙,明明都是書桌,在家裡就是無法讀書,非得要外出去圖書館、自修室,跟著很多人一起,才能靜下心。這是什麼道理?不知道,但是不少人是如此,讀書需要氛圍,浸在裡面,才有動力。起碼阿慶和他的同學就是。每回段考前,乃至後來的聯考,阿慶都會與同學結伴到圖書館。
他們最常去的是新竹縣立圖書館。
周末早上,一行人從尖峰巷騎腳車到東門城護城河畔,停妥腳踏車,就趕緊到門口。不到八點,門前站了許多人,會來圖書館 K 書的大多是和阿慶差不多大的中學生。時間將近八點時,大家開始摩拳擦掌,緊盯大門,就等著八點大門敞開,一群人奮力往內衝,哪有什麼禮讓、排隊,大家衝殺進自修室,看到位子即刻坐定,就怕猶豫幾秒,馬上被人占走。
一張長形大桌,邊邊角角全塞了人,大家紛紛把課本拿出來,清一色國立編譯館,桌上攤著國文、數學、歷史、物理……無聊時,偶爾瞥見其他人的讀書進度,啊,他讀好快,我要加緊腳步,這是來自修室念書的好處;但也有另一款,啊,他看好慢喔,我不用擔心啦;或者同學遞來一張紙條,問:「待會午餐要吃什麼?」心神即刻分給了胃。阿慶喜歡來圖書館還有一個原因,頂上日光燈管,配上長型玻璃窗照進的溫煦陽光,把人烘得朝氣,念起書來彷彿有光,充滿勁道。
圖書館是一幢兩層樓的日治古蹟,一樓除了樓面挑高的自修室,還有一小處閱報區,轉上二樓是藏書室。圖書館前方有小塊空地,植了椰子樹與林木,在熱鬧的東門城邊,這裡像隔絕塵世的桃花源,幽靜而清朗。
這座新竹縣立圖書館從日本時代闢建以來就是一座公共圖書館。據說新竹能興築圖書館,與大正十三年(一九二三)裕仁皇太子來台灣參訪有關。時人為了紀念皇太子來新竹,發起募捐蓋一座新竹街圖書館,最後募得三萬五千多元,圖書館正式動工。等到大正十四年的天長節(八月三十一日),圖書館開館,地位被提升為新竹州圖書館。在皇民化時期,新竹州圖書館每年舉辦童話會,也不時有學校來參訪,圖書館偶爾還會播映電影。
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新竹州圖書館變成新竹市圖書館。五年後,因為行政區域重新規劃,新竹市併入新竹縣,圖書館更名為新竹縣立圖書館。即使更名,阿慶他們還是如常地來到這裡 K 書。
中午,他與同學來到外頭的護城河邊,當時東門市場正在重修搭建,攤販們來到護城河畔做生意,整條河邊非常熱鬧。阿慶最喜歡跑到賣小籠包的攤販那邊買午餐,山東老闆做得一手好小籠包,他們總會點:一籠小籠包和一碗酸辣湯,就在旁邊開心飽食一頓。吃完再回去繼續 K 書。
後來,圖書館被新光集團買下,變成私人財產,原要打掉老屋起建商業大樓,因為樓房被指定為古蹟而無法動工。雖無法動工,這幢樓卻不再對外開放,一直安靜地佇立河畔。
大家都在等待,有一天大門再度打開,把那時候的 K 書時光找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