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去中國山東,第一餐侍者端出傳說中的山東饅頭,我們這一桌即刻人人流露出驚惶的表情來,大夥兒搶著拿饅頭來和臉比大小且拍照,真大得很驚人,可是食來很乾柴,一點都沒有台灣山東饅頭那麼彈牙好吃!圖╱圓神出版社提供
(摘自《魚夫人間味:邊吃邊說四十年》,圓神出版)圖╱圓神出版社提供
文╱魚夫
有一回去中國山東,第一餐侍者端出傳說中的山東饅頭,我們這一桌即刻人人流露出驚惶的表情來,大夥兒搶著拿饅頭來和臉比大小且拍照,真大得很驚人,可是食來很乾柴,一點都沒有台灣山東饅頭那麼彈牙好吃!
近來專程到台北的貴陽街,要把從前中華路上的「趙記山東饅頭」找回來。
趙記山東饅頭所在位置就是日治時期的西本願寺,戰後因為許多跟隨國民黨政府敗逃來台的難民無處棲身,只好暫借日本人去樓空的西本願寺居住,後來人愈聚愈多,政府就順勢編列這一帶為中華新村。許多人為了養家活口,便做起了小生意,面對中華路一整排的美食商店就出現了。
趙記的位置約在如今復原後的鐘樓下,靠近長沙街一側,從前中華商場還在時,即是隔著鐵路和第六棟(義棟)的「點心世界」與「真北平」相望,再往前看,就是「國軍英雄館」了。
當時像我這種念輔仁大學的學生,搭乘三重客運到台北城來,最後得在「國軍英雄館」的中華路南站下車,要去別的地方再轉搭其他交通工具,對面中華商場的「點心世界」也是老台北人相約去逛西門町的集合處。當然,不妨先在點心世界吃些美食,或者到中華新村來買饅頭、蔥油餅和水煎包等等。
後來所謂的「中華新村」也在二○○五年被拆除了,現址成為台北市文獻會所在,但許多台北人的記憶也不完全被抹滅。第一代的趙洪大用傳統老麵發酵法把山東饅頭做活了,黑糖饅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食來舌尖感覺有焦香而微苦,再轉甘甜且頗富嚼勁,一整顆吃完也不覺得太甜太膩;蔥油餅則香氣誘人,口感綿密,放冷了仍然軟嫩可口,而這些山東手藝,居然一度面臨失傳!
正港美食在台灣
趙洪大做了一輩子的饅頭,認為這一行實在太辛苦了,不想傳給兒子趙桓強,後來得了肺癌,兒子回來照顧他,醫療過程家中資產即耗盡,店裡所需的饅頭就去批人家的來賣,顧客當然也就離開了。兒子鼓起勇氣,求與父親學藝,求了兩三個月,父親才答應兒子要學就得全部用他的方法,否則就請把店給關了。這麼一來,父傳子藝,雖然從小耳濡目染,居然也得花個一年的時間才出師,老顧客才又紛紛回頭。
現在知味善嘗者拜網路之賜,找回第二代趙桓強貴陽街的店,招牌居然還和原來由左至右的文字排列一樣,電話也沒變,而品相可多了,早上去能買到者較為齊全,黑糖饅頭、蔥油餅外,諸如包三星蔥的花捲、大粒的特級黑糖饅頭、方形山東饅頭、全麥饅頭、芋頭饅頭、火燒、桂圓紅糖、酸菜包、芋泥包、豆沙包等。這些山東饅頭所演化出來的美味,可怪也乎,我去了山東只遭遇大饅頭,其他饅頭種類或許無心查訪,反正那正港好吃的不就在台灣嗎?
(摘自《魚夫人間味:邊吃邊說四十年》,圓神出版)
作者簡介
魚夫
作家、畫家、美食家、生活家。興趣廣泛,不愛墨守成規的雙子座,曾任報社主筆、漫畫家、主持人、電視台總監、動畫公司老闆、大學教授。
半百之後,遠離台北的喧囂,移居台南享受慢活人生,探尋各地的飲食和文化,藉著畫筆與鍵盤和大家分享。
著作等身,圖文並茂為其特色,近期著有《雨的布魯斯》、《台南巷子內》、《台北食食通》、《戀戀故鄉屏東行》、《桃城著味》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