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328窟西壁龕外南側供養菩薩像/盛唐/甘肅敦煌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講話
二、發菩提心,離斷滅見
佛陀教誡吾人,不應生斷滅見,更不可演說斷滅法。佛陀於此分幾次告誡須菩提尊者,旨在說明如來之空性,非同外道除有入空,亦非二乘人證偏空之空。此如來正宗法門,實相無相就是「真空」,無不相就是「妙有」;實相,無相無不相,杜絕有、空之相對,空有相融,空有不二,既超空有,復離斷常,為中道實相、平等之法性。因此,發起無上菩提心者,能眼不逐色,心不住六塵,以無住心,行六度四攝,廣興佛事,饒益眾生。
《禪源諸詮集都序》:
「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由無始迷之故,妄執身心為我,起貪瞋等念。若得善友開示,頓悟空寂之知。知且無念無形,誰為我相人相?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此也。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但得無念知見,則愛惡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業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進。既了諸相非相,自然無修之修,煩惱盡時,生死即絕。生滅滅已,寂照現前,應用無窮,名之為佛。」
了知諸相非相,心自無念,愛惡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即可斷罪業。以無修之修,竭盡煩惱河,橫渡生死海,圓成諸佛功行,以寂照不動,現神通妙用無窮。
《法華經》云: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
「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若有人能持經教,兼行六度,功德譬如虛空,無量無邊。所謂真正聽受讀誦,是解悟無相妙理,以觀照力止息妄想攀緣心,伏心離相後,以此純淨無染的體性,廣求福慧,勤修六度功業,嚴土熟生。說離相,乃為治眾生執有為實的深重染習;提醒不住離相之念,乃為免眾生又墮入斷滅的深坑。
從前,有個漁婦到種花的朋友家做客,漁婦在市場賣完魚,便帶著空籃子來了,朋友請她一起睡在花房裡,可是由於花香馥郁的緣故,她始終輾轉反側,無法入眠。
朋友見他如此,問道:「妳為什麼輾轉難眠呢?」
漁婦說:「我也不知道,大概是花太香吧,使我睡不好!請你把我的魚籃拿來好嗎?或許這樣我才能入睡。」
朋友把魚籃交給她,她將魚籃擺在身邊,聞著腥臭味,一下子就睡著,直到天明。
眾生的染習,就像故事中的漁婦,日夜與腥臭為伍,聞到襲人的花香,反而無法安睡。所以佛陀才會說,我若具說此經功德,恐有人狐疑不信,心即狂亂,如何信受奉持?眾生習氣剛強,深愛諸有,佛陀為令眾生入佛知見,以三乘十地賢聖方便法,遣諸攀緣,狂心止盡,才體悟往昔以穢為淨,認假作真,日夜顛倒無明,與臭穢相染互習,不聞諸佛善法花香。佛陀不論談空說有,都是令吾人出一切攀緣結使之家,獨脫無累,寂然自在。
《善慧大士語錄》:
「事出家者,出慳家,出貪家,出瞋家,出殺害家,出食噉眾生家,出偷盜家,出邪淫家,出損他利己家,出綺言妄語家,出惡口兩舌家,出嫉賢妒能家,出憎愛家,出怨親家,出互爭勝劣家,出相凌易家,出相鬥打家,出貢高家,出我人家,出不慈孝家,出無慚無愧家,出違恩背義家,出不謙讓家,出誹謗家,出毀呰家,出世間非道理家,出不恭敬家,出六塵家,出一切諸慢家,出我慢家,出邪慢家,出憍慢家,出高慢家,出不如慢家,出慢慢家,出增上慢家,出多聞廣知家,出持戒慢家,出禪定慢家,出師慢家,出僧慢家,出貴慢家,出富慢家,出端正慢家,出丈夫慢家,出勢力慢家,出妓能慢家,出火宅慢家,出三界家,出一切有為諸結家,是名事出家。」
佛陀以般若無上法,告誡吾人出一切有求有相家,出執有滯空家,從中理會無高無下,真如平等法。悟平等法,珍重己靈,不輕一切眾生,拂淨五蘊假相,六塵染汙,自然能深解般若義趣,休心息慮,不被五欲鉤牽,如盲若聾。
從前有個姓尹的富翁,一心想要擴大自己的財富,每天指使僕役們四處奔走或勞作,使得他們從早到晚不得休息。
有個老僕役,白天做工時,累得他呻吟痛呼,晚上昏沉疲倦,即酣睡如泥,夜夜夢見自己做了國王,在宮殿樓觀之中宴飲遊玩,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誰也不敢違逆他,醒來後依然被驅役指使。有人見他如此勞苦,便去安慰。老僕役卻說:「人生不過百年,日夜各占一半。我白天做奴僕,要說辛苦,實在是夠辛苦的了;但我晚間做國王,享受無比的快樂,還有什麼可計較的呢?」
至於姓尹的富翁,他處心積慮地操持家業,白天弄得身心疲憊不堪,每到夜晚,也是在昏沉的狀態下入睡,天天夢見自己成為別人的奴僕,來回奔跑,勞作不已,被主人數落、責罵、鞭打、凌辱。睡夢中的他痛苦呻吟,直到天亮才停息下來。
尹氏為此非常痛苦,就去詢問他的朋友有什麼辦法。朋友說:「你的地位使你受人尊崇,你的財富多的幾世都用不盡;白天做主人,夢中做僕人,苦痛與享樂輪迴循環,這是很公平的。人生哪裡能有現實和夢境都隨心如意的呢?」
一半主人,一半僕人;尹氏的處心積慮,苛薄地驅使僕役,積集財富,因果循環不已。就像我們日用之中,巧心思量,放逐六根,滿足我們的五欲,享樂時,痛苦也接踵而來;我們迎接光明的功德天女,黑闇天女也相隨不離。世間是一半一半的,不執於一半,統合全體,我們才能看見全貌,也才能真正見到生命的實相。
護聖居靜從南堂禪師處得悟之後,有天上堂說法:
「參禪者要明白一個關鍵,就是南堂所說的最初一句和末後一句,要是能夠領悟,就了卻一生大事!如果悟不得,我再說個『南堂十門』,方便你們棄迷入悟,用這十門來印證自己。
這十門是:
一、須信有教外別傳。
二、須知有教外別傳。
三、須懂無情說法與有情說法不二。
四、須見性如觀掌中之物。
五、須具有抉擇法眼。
六、須行鳥道玄路。
七、須文武兼濟。
八、須摧邪顯正。
九、須大機大用。
十、須向異類中行。」
護聖又告訴徒眾說:「你們誰能解得十門,就可稱為祖師,應受天下人禮拜。如果做不到,閻王老子就不會放過你。」
多年跋山越嶺,枉作風塵劍客,不知見性如掌中物,原和自身不曾相離。困於色塵染汙,以致法眼未開,盲闇不辨邪正,如何自見身懷晶亮透澈的珠寶呢?
禪門中有一句:「你沒有拄杖子,我就給你拄杖子;你已經有了拄杖子,我就奪卻你的拄杖子。」佛陀說離一切相,顯性真空理;空理已顯,再奪去你的真空境。若眼不逐色,何妨花紅柳綠;耳不循聲,一任鶯啼燕語!
習題
1.佛陀要吾人離一切相,為什麼又要我們不可作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為何說「有見可醫,空病難治」?
3.本分中,佛陀再三告誡須菩提尊者的,是什麼含意?
4.為什麼發菩提心的人,於法不說斷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