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北港退休工程師謝澐山,一向樂善好施,經常捐款濟貧,日前更從搬遷宿舍領得的搬遷費中,捐出十萬元給北港鎮公所,作為濟助弱勢團體及急難救濟之用。苗栗有位脊椎損傷且罹患肝炎的拾荒者歐進雄,將數年來變賣回收資源所得,全捐給當地家扶中心,做為建立竹南之家的基金。退休前曾任廣慈博愛院護理長的方芳,在SARS疫情正熾、人心惶恐時,挺身而出,赴大直武崗營區擔任義工,照料被隔離的遊民…等,這些真實故事每天都在發生,但卻少為人知。
其實,社會裡默默行善、為善不欲人知的好人好事為數不少,只是這些小人物的平凡舉動,不具引人注目的轟動效應,吸引不了媒體關懷的眼神,也就被忽略了。媒體報導的焦點,常集中在政治衝突、示威抗議、治安刑案、金錢弊端…之上,而自殺跳樓、情人動刀、火災車禍等,更常被列入新聞頭條,甚至以現場直播大事渲染,往往予人台灣社會混亂不堪、向下沉淪的不良印象,對絕大多數善良儉樸、安分守法、吃苦打拚的國人是不公平的。
媒體為創造利潤,不惜以「暴力、腥羶」吸引觀眾,為搶頭條而報導未經查證的新聞,甚至洩漏國家機密,走偏鋒的報導,不但未能善盡輿論言責,反而造成抑善揚惡的負面效果。所以有人說,台灣媒體也是社會亂源之一。
《人間福報》是這亂象中少有的清流。每日清晨,邊用早餐邊讀《福報》,實是一大享受。《福報》雖小,但內容精采,比如「寰宇人事」版,可以看到許多好人好事的報導,讓人感覺「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對社會充滿信心;「奇人妙事」版的許多奇聞妙趣和星雲法語,不但添增生活趣味,更讓人領悟生活智慧。《福報》如一脈活水,帶給人間無限活力、希望與信心。讓我感覺到,閱讀《福報》就是一種福報。
劉韻詩(台北/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