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理財機器人真能聰明理財嗎?

文╱蔡祐宜(專業經理) |2019.12.26
2329觀看次
字級

文╱蔡祐宜(專業經理)

近日筆者代表參加「Taiwan Fintech產業策略論壇--台灣金融科技100個關鍵問題」,並擔任議題「資本市場與財富管理」之討論單位。

近2小時的會議中,包括產、官、學等與會代表熱烈討論3大議題:理財機器人、區塊鏈與開放銀行等主題。特別是理財機器人,目前台灣已有數家資訊廠商、加上10幾間金融機構包括銀行與投信,爭搶智能理財商機,而各種智能理財平台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根據RoboAdvisorPros.com統計,美國機器人理財規模已突破2千億美元,未來幾年全球也將呈現雙位數增長,預估使用機器人理財人數將在2022年達到1.2億人,確實是很大的商機。

在本文中筆者試圖澄清一些投資人容易誤解的觀念。

問題一,理財機器人背後的機制究竟是甚麼?

事實上,每個機器人的背後都是人(一組研發團隊),設計機器人的方式也有極大的差異。一般來說,設計者會根據某些學術上廣為認可的計量模型,寫成程式來做選股或資產配置等工作。這當中通常留有空間,讓客戶根據自己的投資屬性作出某些設定,如保守型或積極型、最大虧損金額或期望報酬率等等。當然,高風險伴隨高報酬的基本原則是不會變的。

可以想見,既然機器人的背後是模型(或某種演算法),自然會產生模型本質上的問題。好比說,為了簡化複雜的真實世界,模型必須做些假設,像是資產報酬率未來的分配是常態分配(或某種分配),用過去的資產報酬率與資產間的相關係數去預測未來等等。

問題二,機器人理財的績效會比理專的建議或是基金經理人操作的基金好嗎?

很多人誤以為理財機器人必定運用了人工智能(AI)或高端科技,事實上是不一定。有些設計者的確會在程式裡放入些AI相關的演算法,但有些僅用到傳統的計量工具。此外,放入AI演算法的機器人表現也未必會比較好,這部分不論國內、外,到目前為止都尚未出現令人滿意的結果。

目前美國幾檔表現最好的AI基金,其績效仍是略差於追蹤標準普爾500指數(S&P500)的指數型ETF。

投資人在挑選這些所謂智能理財平台時,千萬不要被一些掛上高科技或AI等宣傳字眼所迷惑,而應該要去深入了解其背後的操作機制究竟是甚麼?例如這個機器人是否會有停損、停利或轉換的行為,這些行為何時會發生,是否會通知投資人等等。

問題三,誰需要機器人理財?或是該如何挑選最適合的機器人理財工具或平台呢?

機器人理財不過是眾多理財商品中的一種類型。筆者一向主張投資工具要愈單純愈好,因為包裝愈複雜的商品,會隱含著愈多難以估算的費用。

若真的想嘗試機器人理財,還是建議選擇大公司的產品,其產品設計的嚴謹度、可靠度,以及在投資風險的控管上,仍會較有保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