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朝祥(佛光大學校長)
當前年輕人面對的是一個「多變」、「不可知」的未來,許多舊的行、職業將逐漸為現代科技所取代,許多新的職業尚未出現,學校所教導的專業知識「保鮮期」將愈來愈短促。
「一技在身,終生受用無窮」的時代已過去,隨時再學習新的知識技能是年輕人面對「多變」、「不可知」的未來所必須具備的能力,這也是為何今年入學的高一生,每周多出一個下午的「彈性學習時間」,讓學生規畫「自主學習計畫」,自主安排學習活動,以達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目標。而學生規畫「自主學習計畫」,自主安排學習活動,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之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學生能試探自己的學習興趣與能力,為進入大學選填志願及未來的生涯提早做定向的準備。
明年的學測共有13萬3千多人報考,跟今年相比,人數少了5千多人,而其中竟有1萬8千名為重考生,占考生總數之10.35%,而在指定考科入學管道方面,重考生比率也逐年增加。103年只占10.37%,今年已飆到了22%。
為何大學入學的重考生增加如此的快速?就業考慮是主要原因之一,求職愈來愈不容易,重考希望能就讀更有前途的科系;但大考制度改革使學生無所適從,以致進入非自己理想科系而必須重考也是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進大學之前對自己的興趣及所要就讀的科系毫無概念,等進入大學之後才發現「所學」與「所要」之間有太大的差距,因而重考的學生應不在少數。重考生遽增,顯示高中階段職涯試探未能落實,學生自主學習益發顯現其重要性。
現行的大學申請入學管道,學生申請之時,必須繳交備審資料,供大學科系審核,以了解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過程及成果,但是因各校格式、內容項目不一,學生要自行統整資料、排版、美編,因此常被批評對都市、高文化素質家庭學生有利的「多元」入學方案,而且備審資料倉促準備,不見得能真正顯示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及3年的學習歷程與成果,已淪為虛應事故的樣板文件。
大學各校系採參高中學習歷程檔案已經定案,其中「高中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效」被許多校系列為必選項目,學生申請入學時,大學會參考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
學習歷程檔案主要顯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歷程與成果,其項目與內容都有一定的格式,除記錄高中3年的學習歷程之外,尚有教師認證機制,信、效度大幅提升,大學對學生的性向、興趣與多元學習成果更能確實地掌握,而學生也更能清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選擇適當的科系就讀,「適性揚才」的目標也方能落實。
新課綱規定自主學習不占學分,每周有彈性學習時間可以使用。理想上,在這個時段應有多樣性活動的設計,在課堂、實驗室、教室外、甚至於學校之外,讓學生能先認清自己的性向與興趣,之後再提出一套學習計畫,與學習目標準確對應。
其最終目標是讓學生主動、清楚的知道「我要學什麼」,因此老師不必過度介入,只要扮演支持引導的角色,讓學生「自主」學習即可。
事實上,到高中才提供學生試探自己性向、興趣的時間已稍嫌太晚,因為「生涯發展」是終生的發展歷程,早在國中小階段就應提供學生試探的機會,但學生自主學習導入新課綱之中,卻是一個契機,掌握現在、規畫將來,高中學生不要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