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承襲蘭陵堂的家史血脈,不負眾望,多子多孫,蕭家人丁興旺。圖/家屬提供
文/蕭興文
我的阿嬤蕭陳緞老菩薩在二○一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安詳往生,一生福德圓滿,超過一世紀的生命,開啟蕭家枝繁葉茂。子孫能事業有成,懂得如何克服困難,迎接挑戰,皆是阿嬤為我們樹立了服務奉獻的精神典範。
阿嬤一○三歲的生命歲月,百年如一日,每天實實在在、認真盡責的過生活,從不喊苦、從不抱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待人處世,給人鼓勵、給人歡喜,最喜歡將自己辛勤耕種的農作物分享給人。
阿嬤沒讀過書,不懂複雜的道理,但在同時歷經喪夫以及八七水災摧毀所有家業之後,仍堅持讓十個子女平安度過經濟困境,並全力協助他們外求學發展,造就兒孫輩在社會的成就與貢獻,延續蕭家血脈子孫五代同堂的繁榮景象,追思會有一百三十九個家屬齊聚感恩、回憶阿嬤為我們創造龐大的家族根源。
一九一七年春天,阿嬤生於苗栗文湖的農家。在日治時期,重男輕女觀念濃厚,沒有讀書識字的機會,但阿嬤自幼聰慧,能清楚記得母親教誨的每一句教忠教孝、守分守德的做人道理,謹記在心並奉行一生。
一九三六年,阿嬤十九歲時經由媒妁之言嫁入蕭家,承襲蘭陵堂的家史血脈。在阿嬤之前的蕭家是三代單傳,阿嬤嫁入後,果然不負眾望,多子多孫,從此蕭家人丁興旺。
阿公有兩甲田,阿嬤要侍奉公婆,下田種地,養兒育女。阿公又創立源昌花生油行、九昌貨運行,阿嬤夫唱婦隨,任勞任怨地工作,要煮家人和員工的三餐,從天未亮忙到天黑。日子雖然忙碌,但見兒女成群,順利成長,樂在其中,滿心歡喜。
俗語說:好花不長開,好景不常在。一九五九年正月阿公因翻車意外往生,享年四十四歲,小阿公一歲的阿嬤,首要面對的是喪夫之痛,勇敢承擔家裡一切生計。然而禍不單行,同年八月發生八七水災,無情大水除了將阿公遺留的花生油行原料、成品全部泡水沖走之外,田園及房舍全都損壞,所有家當一夕間化為烏有,生活頓時陷入困苦。
在重建期間,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阿嬤面對如此巨大打擊,並非以淚洗面、消沉逃避,而是以一己之力,背著孩子帶領家人,發揮母愛堅強的天性,克勤克儉,赤腳挑著扁擔,賣地瓜、賣花生、養豬,幫傭打雜,照顧中風的婆婆,做到手指都變形,終於重建了三合院磚房。阿嬤說,這樣至少不怕颱風大水來,這在當時已稱得上是豪宅。阿嬤以豁達開朗的人生觀,不分晝夜的打拚,咬牙撐起了蕭家一片天。
所謂「一支草一點露,天無絕人之地」,只要自己夠堅強,總會有雨過天晴的時候。日子一天天過,兒女們終於一個個長大外出工作,獨立生活。阿嬤肩頭的重擔漸漸變輕了,心中無罣礙後,開始信佛茹素。外出子女們各個成家立業,為善孝順,阿嬤終於苦盡甘來,得以安享天年。
阿嬤像燈塔般指引我們回航,在老家默默守候子孫回到她溫暖的懷抱。每當我們返鄉時,她總是面帶笑容,關心我們是否溫飽。阿嬤從不口出惡言,受人欺負也不報復。勉勵子孫凡事要忍,忍則風平浪靜;要退,退則海闊天空。這正是我們家族興旺的立足根基。
蕭家田園是阿嬤年輕時的希望,也是老年時的樂園,阿嬤一百歲時仍然下田種地瓜,只為收成後留給最愛孫兒們,阿嬤一世紀的生命凝聚百年的關愛,以無盡的血淚綿延家業。
祈願百歲阿嬤仗此生福德,蒙佛接引,往生極樂,蓮花化生,清淨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