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綠簇簇的茶園在稜線上呈現優美的弧線,頭戴斗笠的十多名農婦在綠浪推湧中忙著採茶;車窗外陶然情境與生氣蓬勃景象,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歷重大劫難吧?圖╱吳德亮
文╱吳德亮
沃綠簇簇的茶園在稜線上呈現優美的弧線,頭戴斗笠的十多名農婦在綠浪推湧中忙著採茶;車窗外陶然情境與生氣蓬勃景象,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歷重大劫難吧?
沒錯,一九九九年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為台灣中部帶來空前浩劫,凍頂茶原鄉鹿谷尤其受創嚴重,卻也將過去深埋在地下、根本無法以人工採集的岩礦,因巨變而意外呈現,讓陶藝家從大地反撲的省思,思考重塑新生命。
綠泥石、頁岩、鞍山岩、蛇紋石、梨皮石、麥飯石等,都是優良的原料,陶藝家鄧丁壽特別以組合屋重建工作室,免費教導當地茶農燒陶作壺,加上北台灣陸續跟進的幾位陶藝家,各依不同比例研磨入陶而成就今天風靡兩岸的「台灣岩礦壺」,成功地將大地撕裂的產物還原成器皿,將災難變成禮物,堪稱是本土壺的最佳代表了。
二十年過去了,重視壺與茶的相互關係、要求盡可能展現茶葉品質的岩礦壺,經本土數十種天然岩礦結合調配試煉,熔點可高達攝氏一二五○~一三○○度。高溫還原下,大量碳素與壺土坯內矽、鉀、鈉、鐵產生共熔現象,使得土胎質地更加堅硬,壺胎呈現光芒質感。
其實台灣的礦石均可統稱為岩礦,品項豐富,早有「地質家樂園」的封號。使用台灣岩礦做出來的陶壺觸感粗獷,最適合軟水沖泡、改變茶湯口味;還因為壺中的礦物元素,會將茶的苦澀轉為中性、變得柔順,可以喝得更健康。
台灣岩礦壺強調以自然入釉,取材樹木灰或泥漿,甚至溫泉泥、茶渣等,不僅可以避免化學溶劑傷害,更可以讓茶壺外觀呈現茶葉原有的釉色,最受茶人的青睞。
今年適逢九二一大地震二十周年,特別在近百年的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舉辦台灣岩礦壺大展,分享並見證台灣岩礦壺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