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吳德亮
文/吳德亮
去年開春,我照例幫華山紅館策辦「台灣新文人茶器名家大展」,當時已是第三屆了。為了展覽專冊《金銀璀璨》的需要,我在文字部分撰稿完成後,仍須將各家提供的展品從紙箱木盒中小心取出,再逐一拍照。
儘管拍攝茶器早已駕輕就熟,但面對無垢大師陳念舟的銀壺,與吳金維的柴燒金銀彩,二者卻都顯得有些棘手,因為在勉強擠出的窄小攝影空間內,光潔無瑕的壺面難免會反射出各種色澤,應該是紅色映照了我的外套,藍或綠則應為襯衫,至於粉紅、黃色與黑,約莫就是我的膚色與頭髮了;因此為了攝得完美潔淨的影像,往往必須花費更多時間調校燈光或閃燈角度。
不過,單純冷冽的金屬銀,或烈火焠煉出帶有些微落灰的金銀彩,投影的五顏六色儘管造成困擾,但當我取出紙筆,打算直接描繪的時候,反射的繽紛反而為單純的壺面披上層層多變的迷人彩衣,散發不同的風采質感:有亮眼火紅洋溢的熱情、有層次豐富交錯的火痕,更有耀眼的紫金放送醉人的波紋,放眼望去,彷彿伸展台上風情萬種的名媛淑女,在喀嚓喀嚓閃個不停的鎂光燈下不斷聚焦,銀色更顯明亮了。
飽滿的色彩與窗戶外跳躍的陽光,共同攜手烘托拋光的燒水銀壺,讓原本空寂的東方意象更多了一分紅塵滾滾的璀璨,讓人竊喜。唐朝茶聖陸羽研究茶器時曾說「用銀為之,至潔」。近代研究也指出「白銀潔淨無味,且熱化性質穩定,不生鏽。用銀壺煮水確能使水分子奈米化,將水變細變軟,讓茶湯變得更香更醇,用來煎水可說再完美不過了。
再取來陶藝名家吳金維完全不用金水、金箔或任何釉料,純粹以「一土、二火、三窯技」的烈火質變,所成就的金銀彩柴燒陶壺,沖泡今年春茶頭等獎的木柵鐵觀音。迷人的官韻隨著醇厚的茶香起舞,在陶藝名家蘇保在創作的南宋官窯薄胎瓷杯中,波光蕩漾一一回射在銀亮的壺面上,輕啜一口入喉,幽幽花香浸潤的味蕾更多了一分雨前的圓潤。特別寫詩為證:
滾滾紅塵
都投影在
光潔無瑕
的壺面
用層層璀璨
為茶湯舞動
的波光蕩漾
更添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