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機械計算機。
圖/賽恩獅
文/賽恩獅
在人性與科技的推波助瀾下,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機械計算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一直到了1850年左右,法國出現了一台可量產型的四則運算計算機開始大量導入到當時的商業用途,而後又延續用到不同的領域。人類開始和機械計算機結下不解之緣,凡事是需要複雜的運算,人類很習慣透過機械的原理來製造能快速計算的工具來為人類解決問題。接下來計算機的進化可說是峰迴路轉,更可以大膽的說,如果計算機沒進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可能和現在會是完全不一樣喔!
打敗希特勒的秘密武器:
計算機的大變身
計算機的發展,到了二戰時期就開始有了重大的轉變了。因為納粹在通訊時使用了很複雜的加密系統,傳統的計算機雖然能取代人類做出快速簡易的運算,但是想要拿來破解天文數字組合的密碼還差得遠了。當時納粹非常自滿地認為依照當時的科技,盟軍無法短時間內破解他們的密碼。一開始納粹勢如破竹地攻占歐洲大陸,盟軍戰況真的很不樂觀,當時的情報戰的重點就在思考如何能破解納粹的密碼搶回戰局的優勢。最後二戰之所以能提前兩年結束,就是因為納粹太小看科學的力量,最後被盟軍反將一軍。
當時波蘭的數學家首先發現破解納粹密碼的方法,最後由英國政府組成的破解密碼團隊,透過電子零件的組裝,將繁複的數學「演算」過程,編寫成一套一套的「重複性的驗證程式」交給新一代計算機去破解密碼。電影『模仿遊戲』就是在講述艾倫.圖靈這一位現代電腦科學和人工智能之父的故事。圖靈對於電腦科學的貢獻可說是非常的重要,在戰後圖靈也參與了很多大型的國家研究計畫,那時候的圖靈就在思考,如果電腦能像人腦一樣運作,那需要怎樣的程式才能讓電腦像人一般溝通呢?當時圖靈就已將人工智能的架構勾勒在未來可能發生在下一代電腦的革命上。圖靈的遠見和創新思維也讓他,在2012年一百歲冥誕時被《自然》雜誌評選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具科學思維的人物之一。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