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佳里區漳洲社區開辦社區C級長照站,提供托顧服務,並設計延緩失智、失能的課程。圖/楊思瑞
前漳洲里長蘇順政是漳洲社區成立長照站的重要推手。圖/楊思瑞
文/楊思瑞
「上課囉、上課囉!大家趕快到自己的位子坐下來」。本身就是長照服務員的漳洲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意菁忙著招呼阿公阿嬤們進入社區活動中心,在社區義工引導下開始「按表操課」,有桌遊、體能、打鼓,還有使用平板電腦等課程。台南市佳里區漳洲社區關懷據點,結合社區義工,發揮居民互助力量成功運作,成為台南市少數能就近提供輕度失能長者臨時托顧服務的社區。
熱心居民受訓當義工
托顧長輩不必遠求
上午課程在接近中午時分結束後,活動中心隨即從教室變成了餐廳。雖是社區廚房產出的簡單家常飯菜,但幾十個人一起吃就是跟一、兩個人吃的感覺不同,家人近況、社會脈動、甚至社區鄰居的八卦都是談論話題。
吃完中餐後,多數阿公阿嬤各自回家,有人小睡片刻,有人整理家務,下午再到活動中心報到,直到傍晚「放學」。
在前台南縣政府時期就以村里關懷中心型態運作的社區據點,一直由社區發展協會傳承,成為照顧社區內的老人、小孩及弱勢的照顧關懷據點。在政府推動長照2.0計畫後,再升級為C級巷弄長照站。
蘇順政表示,社區裡大多數老人家都是土生土長的鄉親,不喜歡被安排到安養機構,但社區裡又比較缺少相關的專業資源,對主要照顧者常造成困擾。關懷據點可以成為初步連結政府社工與醫療單位的窗口,開辦延緩老化的訓練課程。但若要再升級為有托顧功能的長照站,對社區來說就是莫大挑戰。
在地女兒的暖心服務
融化成長輩的笑顏
蘇順政說,長照站的靈魂人物陳意菁是具有照服員資格的「在地女兒」,帶著侍奉父母的同理心接下這份工作。每個老人家的個性不同、問題不同,但陳意菁每天笑瞇瞇待人接物,並積極家訪了解個案狀況,頗受社區長輩們讚賞。
陳意菁原在北部的電子公司當平凡上班族,因父親身體不好才決定回到家鄉,因為想要找工作,才跟朋友一起報名照顧服務員訓練。「看到老人家露出笑容最可貴了」。陳意菁說,有好幾名個案原本話不多,在接受長照站服務一陣子後,經常與義工和其他長輩互動;多數家屬也反映,長輩們回家後與家人間的話題變多了,也變得比較開朗。
蘇順政表示,在地老化是很重要的方向,讓老人家可以有更長時間居住在自己習慣的環境中,延緩老化,可為國家省下許多寶貴醫療資源。社區長照站雖在某些功能上仍無法比得上照顧機構,但若能妥善利用,仍可發揮很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