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在台北城南長大,河濱的馬場町紀念公園、青年公園,都是兒時的假日遊樂場。不過,因為這裡位於台北市的邊陲地區,房舍皆是屋齡超過三十年的老公寓,加上一旁是最能展現庶民生活風貌的果菜市場,周遭又沒有捷運站,因此一直不是熱門的房地產交易區。
圖/啟步走共享私塾提供
文/啟步走共享私塾提供
我從小在台北城南長大,河濱的馬場町紀念公園、青年公園,都是兒時的假日遊樂場。不過,因為這裡位於台北市的邊陲地區,房舍皆是屋齡超過三十年的老公寓,加上一旁是最能展現庶民生活風貌的果菜市場,周遭又沒有捷運站,因此一直不是熱門的房地產交易區。
然而這個現象,在今年社會住宅陸續落成、入住後開始出現轉變。為了打破過去人們對社會住宅的偏見,避免居民的同質性過高,如舊時國宅一樣再度被標籤化、受到歧視,今年起,公宅住戶均保留一定比例的「青年創新計畫」居民,期待能為社會住宅注入不同的活水能量。
從公開的抽籤規則中可以看到,社會住宅分配比例,除了回饋在地居民的區里保留戶、原住民保留戶、就學就業保留戶、低收保留戶之外,還有一項是過去不曾看過的「青創戶」。這是保留給年輕人,希望他們運用自身專長,實際參與公宅軟硬體營運,並提出具社會性、公共服務性的計畫,實際回饋鄰里。因此,現在的馬場町河濱公園周圍,幾乎每個周末都有青創戶自行舉辦的活動或課程。
上個周末,我就去參加了其中一場「香滷課」。該戶青創居民小欣,找來南萬華知名的台灣小吃店老闆,準備了各式香料、食材,從燉煮滷汁湯底開始兩個小時的課程。小欣表示,於公,當初以「便當菜食堂」為主題,只是因為自己跟其他居民一樣來自外地,單純想用「家常小吃」作為認識鄰里的工具,同時藉由每個月舉辦一次活動,讓參與者與社區產生更多連結;於私,也可以滿足自己貪吃的胃。
活動結束後,上課的居民索性跟著小吃店老闆步行回店內,並慢慢有了後續的交流,也讓「青創回饋專案」,立即展現出最實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