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人將茴香當作幫助消化的藥草。圖╱時報出版社提供
圖╱時報出版社提供
文╱蕭秀琴
島嶼的深秋時節,通常是經過了中秋長假,在身心上都逐漸進入沉寂安靜,可以敏感到細微的變化,發現累積了太多的脂肪贅肉,臉上的斑與小疣等小瑕疵,及其他因為過於豐盛的後果。在精神上,想要獨處、理清脈絡的思緒漸起,是該好好思考什麼該留、什麼該捨的時候了。
身體的變化最敏感的是腸胃的問題,不管是過冷過熱、循環遲滯、血壓高低,最早的反應都在此。知名的胃腸外科內視鏡醫師新谷弘實強調的「不生病的生活」就是保持腸胃的健康,因為腸胃的狀態反應一個人的生活與生命的狀態。
腸胃脹氣幾乎是每個人經常性,甚至是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有輕重之別而已,這跟飲食有關,也是跟習慣有關的問題。改變生活習慣就得先從斷捨離開始,戒斷不好的方式,捨去口腹之欲,離開物質的誘惑。人類自二戰後從物資匱乏到物產豐饒,養成了滿足口腹之欲成為幸福的象徵,肥胖與三高問題變成現代性的文明病,多半跟腸胃障礙有關。
年終倒數第二個月,檢查自身一年來的樣貌,將捨離當作大掃除的前置工作,不啻是一個好方法,環境空間的與行為習慣性的,全面的檢查一遍。
茴香的妙用
茴香的拉丁語是Fæniculum,有乾草的意思,繖形科(Umbelliferae),兩年或多年生植物,它的羽葉狀葉子跟我們熟知的也是繖形科的胡蘿蔔葉很像,簇生細碎的小黃綠色花迷人,又因為藥草氣味濃郁,有人喜歡拿來插瓶。
在植物史裡茴香被當作驅邪植物,雖然不能得到驗證,但是針對疾病的治療運用記載,已有兩千年左右。最早是《自然史》的作者老普林尼(Pliny, 23-79)觀察蛇吃了茴香並且在茴香叢中蟄居,以致能夠在脫皮後改善視力,記錄了茴香可以治療二十二種疾病……
茴香被羅馬人、中國人以及印度教徒當做解毒劑,英國醫師卡爾培波(Nicholas Culpepper, 1616-1654)也認為這株植物是在誤吃有毒蘑菇或被蛇咬傷時的有效解毒劑,茴香根做成的膏藥是被瘋狗咬傷時的傳統療法。
以中文「茴香」命名的繖形科植物中還有三種,洋茴香(Aniseed)、藏茴香(Caraway seed)、小茴香(cumin),都是香料植物,也以種子烘乾為料理方式,都有精油萃取使用,注意小心分辨……
希臘人比較實際,將它當作幫助消化的藥草,的確,它對消化道有極度的鎮定作用。因為希臘人的實際,各式各樣的洋茴香麵包就出爐了;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多夫》裡就一段描寫茴香麵包:「彷彿是萊因菜的展覽大會,那是一種本色的,保存原味的烹調,用著各式各種草本香料,濃醇的起司,作料豐富的湯,標準的清燉砂鍋,龐大無倫的鯉魚,酸鹹菜燒醃肉,全鵝,家常餅,茴香麵包是最華麗的……」
(摘自《精油日常:跟隨季節變化的芳香療法使用課題》,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蕭秀琴
從事精油寫作20年來,出版、編輯過10本以上芳療相關書籍。目前住在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從事文字工作。希望以每年一部作品的速度,完成小說、報導、劇本、翻譯作品。著有《精油全書》、《2005年占星年曆》、《芳香療法》、《精油與星座》、《輕芳療,愛情的靈藥:30篇戀愛小說與60種情緒療癒配方》、《植有武威山茶的小屋》、《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譯有《跟莎士比亞學創作》、《史蒂芬.金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