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上,我們有點枯燥的坐在位子上,聽老師在台上講解課業的內容。圖/Kathleen M.G. Howlett
文/賴昶亘
在課堂上,我們有點枯燥的坐在位子上,聽老師在台上講解課業的內容。如果我們有投入其中,那麼,視覺皮質、聽覺皮質與前額葉皮質,就是此時主要發揮功能的大腦皮質。這個時候,這些知識、這些外界的刺激,經由聽覺、視覺被我們所吸收,並且不時地引起我們的思考;與此同時,海馬迴為主的短期記憶區,也參與在這些知識刺激的接收中,做暫時性的儲存。從時間的長短來看,這些內容也就是所謂的『短期記憶』。意思就是,如果不經由之後一系列的儲存、轉換,那麼,儲存在海馬迴的內容,不久後就會被新的內容所取代。
那麼,短期記憶如何轉變為長期記憶呢?說來簡單,但其實也不容易。一個方法是重複的練習,一個是好好睡覺。
先說第一個,重複練習。拿大家都經歷過的學習『ㄅㄆㄇ』為例。
一開始,我們連筆都不會拿,需要老師一個個地指導、糾正,這時候,我們正建立自己大腦『運動皮質』與肌肉、鉛筆之間的熟悉度。接著,在畫有虛線的練習本上,一筆一畫的描寫著,從一開始的歪歪斜斜,到愈來愈工整、自然,我們大腦的『視覺皮質』與『運動皮質』之間,愈來愈協調、有默契。同時,我們還會被要求,一邊練習寫的同時,還要默念每個字的讀音,才不會寫了卻不會念,甚至到了學校老師還要考聽寫。因為這時候,不止『視覺皮質』跟『運動皮質』要取得默契,『聽覺皮質』也要插上一腳。
試著回想,學習、練習的過程,其實滿久、也滿單調的。在這個過程中,一開始,每個注音符號的形狀、筆畫順序、讀音、甚至與其他字的區別等種種資訊,儲存在海馬迴為主的短期記憶系統中,大腦各相關皮質也參與期間的運作。但隨著日積月累的練習,大腦會逐漸將學習的內容,儲存在大腦皮質的相關區域中,讓海馬迴等短期記憶構造可以挪出新的空間再來暫存新的內容。而且,隨著不斷地練習,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們,會出現生理的變化,形成新的連結,讓學習所得的內容在不斷的重複練習中,鞏固成為長期記憶。
所以,當我們花了將近一個學期,學會注音符號的字形與字音,以及它們組合在一起的種種發音,並且不斷反覆地使用,我們幾乎再也不會忘記關於它們的的種種知識;其他的知識也是如此,比如小二時都得花上大會兒工夫背的九九乘法表。在反覆、無趣的練習過程中,我們的大腦變得更協調,逐漸掌握了一些知識,而這些知識其實都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就好像,我們所謂的『文盲』——不能識字的人,他們其實是能自在融洽的與人溝通,比如上市場討價還價;但是當要進行更大筆的買賣,要簽訂契約時,無法掌握文字以及背後的意義,就會為生意帶來風險,喪失發大財的機會了。所以說,知識的學習關鍵都在大腦的記憶儲存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