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這個概念對於每天拎著背包的同學來說,第一個聯想到的大概會是與課業相關的內容,甚至進一步帶來些許無形的壓力吧。
圖/hsinhua
文/賴昶亘
「記憶」這個概念對於每天拎著背包的同學來說,第一個聯想到的大概會是與課業相關的內容,甚至進一步帶來些許無形的壓力吧。
但是「記憶」這個主題,包含的面向與內容其實非常廣泛。以求學階段的日常生活為例,從一早睜開眼睛的那一刻開始,想起今天的行程與要做的事──這涉及喚醒長期記憶來參與工作記憶的程序;打開冰箱拿出早餐食用,換好出門的衣裝──飲食、穿衣的動作與事情的先後順序有關,要吃什麼、穿什麼的內容認定也牽涉了情節回想;遇見同學聊起昨天的互動──這則關乎到了短期記憶的內容。
所以說,生活中「記憶」其實無所不在。課業學習的內容,不過是「記憶」這個大主題所包含的一部分而已。在更深入認識「記憶」這個豐富有趣的主題之前,先從同學所熟悉的「課業」角度切入介紹「記憶」,或許也是個不錯的方式。
扣除掉體育、音樂美術、家政工藝等課程的,上課對同學來說,大概就是只能枯坐教室,身體活動受限的一種過程吧。在這個過程中,耗費我們最多身體資源的,其實就是我們的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結合視覺、聽覺、動作(如果你有認真拿筆記錄重點的話)──等等大腦功能,把獲得的內容,儲存在我們腦中一個主要由名為「海馬迴」組成的短期記憶結構中。
人腦的短期記憶系統結構容量有限,所以往往經歷一天的學習後,我們會感到疲累,不再容易記得東西。還有,這只是「短期記憶」,也就暗示著如果不經過後續一系列的處理,我們所獲得、存取的短期記憶內容,會很容易的消失,最現實的影響就是,我們會很快地忘記上課聽到的內容,然後考試成績不佳。
課業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內容,究竟如何成為我們習以為常的知識呢?我們下回細說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