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啖甘蔗從頭到尾

文/朱振藩 |2019.11.04
1887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論甘蔗的起源,應該是在新幾內亞,其傳播的路線,隨著移民腳步,先到印度沿岸,再至中南半島。何時傳入中國?現仍在研究中,但可確定的是,嶺南首見其蹤。

漢人楊孚在《異物志》一書中,指出:「甘蔗,遠近皆有,交趾(今廣東南部到越南北部)所產特醇好,本末無厚薄,其味至均。圍數寸,長丈餘,頗似竹。斬而食之,既甘;迮(指壓迫)取汁如飴餳,名之曰糖,益復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即冰糖)。」所言大致不差,但說它「本末無厚薄」,指甘蔗的莖部,上下粗細雷同,這尚可以理解。而言「其味至均」,亦即甘蔗的根部(頭)、中段和末端(尾)的甜度相近,此則大謬不然。畢竟,凡吃過甘蔗的人,都知道根部最甜,也最耐嚼。

在《世說新語.排調》裡,講了一個故事:「顧長康(名愷之)啖甘蔗,先食尾。問所以?云:『漸至佳境』」這回答有意思,遂有「倒吃甘蔗」之說。另,江南有句俗諺,云:「甘蔗老到頭,愈老愈鮮甜。」就其詞面觀之,甘蔗根部最甜,但有特殊意涵,即比喻「老來俏」。

據說甘蔗可以解酒,此說古以有之,原來發生在魏文帝曹丕的身上,他在〈典論〉一文自敘:「時酒酣耳熱,方食竿(甘)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原來他酒喝多了,想吃甘蔗醒酒,腳步踉踉蹌蹌,居然以蔗當杖,而且失態中臂,引起群臣大笑,未能先蒙其「利」,反而身受其「害」。

蔗頭「根下節密,以漸而疏」,這節密處實難咀嚼,為取其甜,斬切塊狀,或入火鍋內,或納沙鍋中,其天然之甘,足為菜餚增鮮,且能「廢」物利用,確實是好點子,我吃過了幾次,對此讚譽有加,權充野人獻曝。

甘蔗依其顏色,可分為紫皮、青皮、紅皮等。台灣南投埔里鎮所產的,汁甜美而不膩,尤受食客歡迎,每年到了產季,賣甘蔗的攤子多了,多以埔里產者為號召,雖不知其真偽,每信手買一包,全家分而嘗之,「咋囓其汁」消閑。或買冰甘蔗汁,味道縱有不如,亦足以解渴矣!

至於食甘蔗頂端的嫩莖(俗稱甘蔗筍),始於四十餘年前,源自埔里牛眠山下的大片蔗園。由於剝出費工,遂成蔗農的另類副產品,採來當菜蔬用。而其採收期,為每年的十月起,迄翌年的七月間,成為當地名產之一。吃法主要有兩種,其一為直接爆炒,添加辣椒增豔,嘗其脆爽適口,舊以鎮內的「五味齋」最負盛名;其二為加鹹菜快炒,鹹菜先行切碎,與蔗筍同納鍋中,脆而嫩,頗下飯。鎮內中山路的「三富飯店」所製作的,尤具口碑。我兩樣都喜歡,久未品其中味,屈指算算時日,超過三十年了。

幸好日後台北的「天罎」餐廳,可以嘗到後者,名「貢香蔗苗心」,佐以全素水餃,滿口脆爽而嫩,令人食興全開;唯自店家歇業,無處覓其蹤跡。

具有藥用食療價值的甘蔗,為解熱、生津、潤燥、滋養之佳品,號稱「脾之果也」(見《本草綱目》)。每屆嚴冬時節,握一杯滾熱蔗汁,邊吮邊啜邊冒汗,此中有逸趣,實小確幸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