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萬塔之城】蒲甘行腳 文╱楊錦郁 |2019.10.27 語音朗讀 264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瑞杉多佛塔在蒲甘平原的最高點,塔頂是觀賞日落的最佳地點。圖╱聯合文學提供 蒲甘的瑞西貢金塔被認為是仰光大金塔的原型。圖╱聯合文學提供 蒲甘在緬甸中部的曼德勒省,地處伊洛瓦底江和欽敦江交會處的東岸,是蒲甘王朝從九世紀到十三世紀的首都。圖╱聯合文學提供 文╱楊錦郁 蒲甘在緬甸中部的曼德勒省,地處伊洛瓦底江和欽敦江交會處的東岸,是蒲甘王朝從九世紀到十三世紀的首都。 緬甸這塊土地曾居住一百多個民族,過往的歷史上小國林立,直到西元十一世紀,阿奴律陀統一全境,發展強盛的蒲甘王朝,並且訂上座部佛教為國教,延請南傳高僧為國師,開譯三藏經典,廣建佛塔、寺院,終結邪說外道,佛教的教義從此才深植緬甸人的心中與日常生活。 其實,遠自二千五百年前,佛教便已傳入緬甸,當時有兩位緬甸商人,一個是帝利富婆,另一是跋梨迦,兩人到印度經商後欲返緬甸,一天途經菩提迦耶的一處樹林,遇到已成正覺的佛陀,兩人當下歡喜供養,佛陀則回贈以自己的八根頭髮。這兩位商人帶回世尊的八根頭髮,也將佛法帶回緬甸。據說當年他們帶回來的八根髮舍利,如今有五根被供奉在仰光大金塔裡,另外兩根則在蒲甘。由此也讓蒲甘從十一世紀以來,成為緬甸宗教文化的聖地。 當阿奴律陀統一全國,將佛教訂為國教之後,隨著國勢強盛,繼位者都大肆興建佛塔寺院,加上百姓也喜以建塔做功德,因此從王室到民間,據說到了十三世紀,蒲甘鄰近有超過一萬座以上的佛塔,也讓蒲甘有「萬塔之城」的美譽。十三世紀末,蒲甘王朝被忽必烈率領的元軍侵入而結束,蓬勃兩百多年的佛教於焉式微。 時至今日,當年的「萬塔之城」,經過了幾次大地震,傾圯大半,有些雖然重修,但技術不良,以致蒲甘總和世界文化遺產的認證失之交臂,但也因為沒有被過度開發,它還停留在舊時的樸素氛圍。 對於朝聖者的我們,一天的參訪自瑞西貢金塔開始。瑞西貢金塔由阿奴律陀於一○六○年開始興建,經歷數十年的工程,直到他的兒子江喜陀國王時完成。這座鐘型覆缽式的佛塔,造型典雅,塔身貼滿閃亮的金箔,在朝陽照耀下,讓人無法逼視,它也被認為是仰光大金塔的原型。我們先前去過仰光大金塔,見識過那裡擁擠的人潮,現在到遊客不多的瑞西貢金塔,能夠從容的繞塔,欣賞它在陽光下金碧輝煌的氣勢,遙想它經歷三任國王的打造,煥發蒲甘王朝鼎盛時期佛塔的氣派,就這樣來來回回,欣賞著金塔處處精雕細琢的佛教典故…… 太陽偏西時,我們抵達了江畔,赤足登上江邊布帕亞佛塔的平台。這座古老的佛塔建於十一世紀,位在舊蒲甘城的北方,臨江守護往來船隻的安全;在江上航行的人,一看到這座造型宛如一個發著金光的燈泡,亦如胡瓜狀,就知道蒲甘城到了。 黃昏到這裡,是為了觀賞落日。蒲甘是個平原,只要在制高處,即可欣賞到日落平原的瑰麗奇景,觀賞日落處可選擇登上佛塔高台或小丘,也可到依洛瓦底江畔。當我們上到布帕亞佛塔平台時,天空晴朗,幾朵白雲點綴藍空,陽光雖然減弱些,但照耀在金色的「燈泡」塔身,仍折射出一道道耀眼的金光。不到半小時,陽光一吋一吋往西偏移至江上,目光所及,眼前的依洛瓦底江就像一長條金箔卷幅,粼粼波光是卷幅上密密的皺褶。江波上閃耀的霞光,隨著江水流動變化出不同漸層,讓人歎為觀止。這時已貼近江面的落日餘暉盡出,千道金光倒影在江面上,瞬間夕陽隱入江面,天空轉灰,片刻周圍一片漆黑,也是一天的行將結束。 觀日落最佳地點 緬甸是上座部的佛教國家,出家人遵循過午不食的戒律,早上得出門托缽,踐行「一缽千家飯」的教法;一般人家也會晨起準備食物供僧。蒲甘的佛塔寺院多,僧人也多,所以當朝陽露臉後,街上不時會見身著赭紅袈裟的男出家眾,以及著粉紅僧衣的沙彌尼結伴出來托缽,他們托得的食物是當天的早餐和午餐,即便得到的供養不足,也得趕在中午前回到寺院。 我們是過客,無法在街上隨機布施,於是請領隊幫忙問到一間地處偏遠,資源較少的尼眾寺院去做布施。先前在仰光,我們曾去過兩家尼眾和男眾寺院布施,兩所寺院的出家男女眾都是孤兒。緬甸邊境長年動亂,留下不少失去家人的孤兒,所幸有高僧大德們將這些孤兒們帶回寺院照顧,讓他們在寺院裡學習…… 揮別孤兒寺院,我們繼續走訪幾座出名的佛塔,摩訶菩提塔寺仿造印度菩提迦耶正覺塔,造型唯妙唯肖;古報基塔寺裡有佛陀本生到出生後一幅幅美麗生動的壁畫;至於名字出自「金色神聖的髮舍利」,造型典雅,塔台層次分明的瑞杉多佛塔,以供奉佛陀的髮舍利聞名。此塔也是阿奴律陀王所建,得以據蒲甘平原的最高點,塔頂的平台原本是觀賞日落的最佳地點。 自二○一七年政府明令不得攀登塔頂之後,遊客們多半在覆缽式塔周繞行,然後在落日之前,紛紛移往不遠處的一處小丘。眼看小丘步道上湧著等待看落日的遊客,我不想跟著趕集,便在小攤前閒逛,一下覺得無趣,索性跟著眾人步上小丘看熱鬧…… 暮色茫茫,天色慢慢暗了下來,周圍陷入一片漆黑。我站在原地,思索杜甫筆下「星垂平原闊」的意境;揣想二千五百年前兩個緬甸商人在菩提迦耶遇見佛陀的情景,以及佛教傳入緬甸後的興替。千年以來,眼下這座籠罩在黑夜、看不見的城市正無言地對我宣示成住壞空的輪迴。 (摘自《霧中恆河》,聯合文學出版) 作者簡介 楊錦郁 台灣彰化人,淡江大學中文系博士,曾任教世新大學中文系「現代散文研讀及習作」,曾任職聯合報副刊組多年。 前一篇文章 【詩歌欣賞】 秋季夜空 下一篇文章 【回首來時路】 我是誰 熱門新聞 01【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2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5【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06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7【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8【營養專欄】這些奶,你喝對了嗎?2025.05.0309PLG冠軍賽 領航猿 VS 勇士5月5日開打2025.05.0210亞洲佛青首爾聯誼 傳承人間佛教2025.05.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投向媒體】避免更多受害者【畫中有話】具象化我的內心世界【一舉兩得】功利性步行【此情此景】茉莉花【愛與犧牲】犧牲的媽媽 愧疚的女兒 作者其他文章薝蔔院遇呂碧城物換星移 走過高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