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發型失智症 約4.4年才能確診

陳玲芳 |2019.10.25
1170觀看次
字級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父親一開始被診斷為輕度阿茲海默失智症治療後,不到半年時間裡,精神愈來愈錯亂,無法控制情緒,暴躁易怒,會與人拳腳相向,就醫時要四個護理人員壓制。」醫師以「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後,才發現他並非阿茲海默失智症,而是額顳葉型失智症。

「才晚半年確診,疾病程度竟從輕度,快速惡化至中度。」失智症家屬謝小姐回憶,當原本個性溫和的父親,知道自己失智後變成「暴躁狼」,甚至還打了母親,忍不住自責痛哭。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暨衛福部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胡朝榮表示,失智症種類複雜度高、早期症狀相似,治療方式與疾病進程卻大不相同。

「早期確診,是臨床診斷時遇到最大的挑戰。」統計顯示,早發型失智症患者,約需四點四年,才可正確診斷;醫師都得化身「柯南」,才能正確診斷出失智症的疾病種類。

胡朝榮說,失智症有三大類 ,分別是腦神經退化造成的退化性失智症、腦血管疾病造成的血管性失智症,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續發性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病人占大多數,其中,較常見的阿茲海默失智症占六至七成。失智症早期症狀與老化類似,如記憶變差、說話會中斷或忘詞等,因此並不容易診斷。

謝小姐說,父親年過七旬,身體健康一極棒,連一般人罹患的「三高」都沒有,只是偶爾有點「健忘」。但健忘情況延續兩三年,她才驚覺父親行為開始反常,有時會像機器人一樣,不斷重複說同樣的話,或是跟五個人握手後,會再重頭握一遍;還常迷路、打電話求救。而起初診斷為阿茲海默失智症。

「除非親身經歷,否則沒人能了解家屬的身心俱疲;自己為了不要拖累下一代,買了長照險。」原本打算讓父親接受照護中心全天或半天治療照顧,減輕母親負擔,畢竟母親昔日曾照顧失智症的婆婆,如今見母親對失智丈夫無怨無悔,謝小姐心中五味雜陳。她說原本感情不睦、鮮少對話的老爸老媽,發現配偶失智後,反而更堅定夫妻之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