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就是要有所感受、有所感動,自然就會得到回應,就是感應。圖/取自網路
文/永富法師
民間的廟宇最常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什麼宮什麼廟很有感應,什麼千歲什麼將軍很有感應,路邊也常看見土地廟的匾額上寫著:「有求必應」,這大多是信徒所求靈驗而來。
佛教也講感應,禮佛時稱念的偈子有「感應道交不思議」的句子,但佛教的「感應」是什麼呢?不是「佛菩薩摩頂」,或「有求必應」。有句話說:「人有誠心,佛有感應」,我們做什麼事情都可以感應,感應就是要有所感受、有所感動,自然就會得到回應,就是感應。
瑜伽焰口法會也好,梁皇寶懺法會也好,有所感受自然就會得到佛菩薩的回應。信眾在參加瑜伽焰口法會的當下,可能感受不深,因為當擁有的時候,不會感受到擁有的可貴。如果感受不深,那麼法會之於你而言,只是唱誦豐富又優美,或壇口之間來來回回、起起落落的跪拜舒展筋骨,或許運動量充足,但充其量只是參加一場很殊勝的音樂會及運動會,沒有所謂的感應。
因此在參加法會之前,須得覺知:雖然很多道場在農曆七月啟建連續的法會,但一年只有一次孝道月,對多數人而言, 參加一場都覺得不容易,他也許平日得工作,只能排休一天兩天參加法會,總不能每天請假參加法會;也許只能在周末假日參加一場;也許假日必須陪家人、帶小孩、打掃……連假日都無法參加。這還不是最糟的,有些人非常渴望法會熏修,但總是種種阻擾,家人反對的、中途事故的、臨時加班……等,這些障礙都排開, 才能在法會壇場禮佛唱誦,這是多麼的稀有難得,必須有這樣的感受,感恩一切難能可貴的因緣,感恩家人護持,感恩自己福德因緣具足,如此必然珍惜這一期一會,與佛菩薩感應道交的機會。
有些人福德具足,得以天天持續的熏修,但不要以為這樣就叫精進,真正的精進,是透過法會的參與,懂得更加積極、樂觀、光明,進一步在生活中改變身口意,令自己口出蓮花、常帶微笑、光明思考,學習佛菩薩的慈眉善目,以自己的提升接引親友,才是真正精進。如果目前處於困境,也不要氣餒,修行即在逆境中磨練和提升。
──摘自《二六時中會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