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展出的「機械時代的失物招領」,是以圖中的台北機廠露天吊車台為主要基地的創作展覽計畫。圖/文化部提供
「城市濾境」以自然地景修復為設計構想。圖/文化部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想像一下,若台北機廠出現一座蜿蜒一英里的跑道,讓民眾每天透過跑步「穿越」一九三○年代的古蹟;或是將人類轉化為機械視角,再結合天車的運作來布展、活動,創造新型態展演模式,會讓台北城市生活變得多麼有趣?
曾是東亞最大火車修理工廠的台北機廠,將轉型為鐵道博物館園區,為讓這個見證台灣歷史的鐵道地景能與市民生活接軌,文化部主辦、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助理教授漆志剛策展的「機械時代的失物招領」特展,邀請台灣、美國、日本六組創作團隊設計提案,帶領民眾回顧過去、連結現在,一同開展對國家鐵道博物館的各種願景與想像。
漆志剛表示,一九三五年台北機廠落成,與台灣博覽會同年,當時適逢現代主義與機械時代的興盛時期,台北機廠所代表的意義,不僅是當時東亞最大的火車修理工廠,更是台灣現代發展過程中,與世界相連的時空地標。
他說,全世界市中心鮮少見到這麼多大型工業遺址,但因科技進步,廠房自然停工退役,漸與市民生活產生斷裂、距離,「然而這些機械器具與設備承載好多記憶故事,如何幫這些時代物件找到第二人生?」他希望透過特展刺激民眾思考「怎麼利用一九三○年代留下的文化資產、跟世界連結的方式,想像台北機廠邁向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最大機械島
拉近人與機械距離
六組團隊發掘園區中的「元素」,如維修車廂的坑道、建築地基、軌道與吊運重物的天車、基地尺度、植物與水、與大型機具等,放大延伸出六種特色來發想設計鐵道博物館園區。「有別於一般建築展,這次建築物就在展區旁邊,民眾將能一窺設計構想與主體如何相呼應」,漆志剛說。
日本建築師增田信吾的「尺度失真與活動」,是以跑道、環景、博物館為主要構想,在園區打造一座蜿蜒的跑道空間,讓民眾透過慢跑,把日常生活帶入台北機廠,同時感受空間變化。預景設計的「城市濾境」,考量台北機廠往日是重工業遺址,以土壤、水源、植栽為操作主軸,提出「自然地景修復」為階段性設計構想,讓不同植栽吸收不同汙染,潔淨土壤。
漆志剛提出的「如果你是機器…」,則把台北機廠、華山、松菸園區比擬為一座座有軌道相連的機械列嶼,其中台北機廠為最大的機械島,有多樣變種的機器生物。他不僅讓「機械擬人化」,也讓「人類轉為機械視角」,例如將賣票的機器設定為接待員、控制門的機器成為門房,拉近人與機械彼此的距離。他將天車的軌道和平台設計為建築的一部分,與博物館策展、布展、活動、空間體驗結合,盼能創造新型態的展演模式。
供創作舞台
讓新銳設計師發揮
「台灣建築師需要舞台」,創作曾於美、日、法、台等地獲獎的漆志剛,除了「機械時代的失物招領」,近年也積極策展ADA新銳建築獎,並為台北市立美術館X-site計畫評審,希望給予台灣年輕人更多創作空間。
他指出,國外常透過青年建築師獎鼓勵新銳建築師大膽提出想法,「台灣卻很容易打壓有夢想的人,覺得年輕建築師構想尚不成熟」,技術、想法不成熟,可以透過有經驗者協助精進、修改,「但年輕人的夢想卻很寶貴,對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機械時代的失物招領」現正於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展出,展期至九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