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林聰明 南華大學校長
最近全台氣候陰晴不定,時而晴朗,時而傾盆大雨,而且連續十數日造成若干縣市疏通不及,必須緊急因應甚至放了所謂之颱風假。因為颱風多變,民眾確幸有機會多放了一天假,但部分資方卻因須配合政策決定支薪而有所怨言。
其實這種氣象異常已逐漸轉化成為常態,與其責備氣象預測人員,不如思索如何共體時艱,以行動來遏止地球的暖化。
事實上,從每天的媒體都可以看得到與地球暖化相關的議題,只是可惜民眾大部分只停留在「知道」階段而已,而真正能夠付諸行動的比例卻是相當低,之前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周儒教授等曾研究「大學生面對全球暖化議題採取行動之影響因子」,發現我國大學生對於全球暖化的環境對策行動,參與不夠積極。再依筆者訪察,發現目前大部分知識分子及民眾,對參與改善地球暖化行動也不夠踴躍,更是令人憂心,因此不得不再次呼籲。尤其發現最近全球受到暖化影響,已比想像中的惡化:如日本因熱浪衝擊,導致近2萬人送至醫院;美國阿拉斯加州今年7月氣溫,創下了歷史新高達到攝氏14.5度,比歷年7月的平均溫度高了攝氏5.4度;阿拉斯加州的海岸240公里內的海冰已全部融化消失,地球暖化的速度似乎比預期來得快速。
地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極冷極熱,且該冷的時候不冷,該熱的時候不熱,而使得農作物、花草成長異常。在過去大自然氣候時序分明,可以跟著節氣而耕種,如今時序已走樣。極端氣候除了逐漸改變農業耕種地圖外,也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包括(1)海平面上升,如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已大部分土地遭到淹沒等;(2)惡劣氣候會增加;(3)疾病疫情擴大,很多傳染病及病蟲害會發生;(4)其他如地震發生頻率增加等。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於今年8月9日又發表報告,認為全球暖化溫度要限制在攝氏2度以下,必須全面改成以蔬食為主,及改善土地利用(大幅減少畜牧業占地)才能達成。根據《看守世界》雜誌,全球最權威的環境研究機構發表刊物指出,畜牧業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51%以上。最近又因農民畜牧牛羊關係,將對全球溫度調節、減緩暖化有著重要地位的「地球之肺」──亞馬遜河雨林,進行大量砍伐,且今年迄今也引起7萬2千起的野火事件,單是今年6月分1個月便損失達920平方公里,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8%,令環保人士憂心忡忡,認為這可能會對全球生態帶來一場浩劫。
資料顯示,由養殖、運銷至宰殺配送等,1公斤牛肉會衍生36.4公斤的二氧化碳,約需種植1110顆的樹才有辦法平衡回來。一位肉食者耗費的資源可以養活20至50位的蔬食者,也因此很多各國領導者已大聲疾呼「地球人類應該少肉多蔬」,如德國環境部長Barbara Hendricks宣稱自2017年1月起政府活動以提供蔬食為主,前愛爾蘭總統Mary Robinson認為,要拯救地球必須由政府從政策推動,提倡大家成為蔬食者。
地球暖化,人人有責,如何遏止暖化?不只是政府決策當局須要有效政策引導,全民也必須負起責任,因為我們的食衣住行育樂幾乎都與之有關,雖然我們的大部分人員不是直接製造貢獻者,但是也可以說是間接影響者。
如果我們在每天的生活起居上稍加自我提醒,例如如何節能減碳?如何推動保育式的簡易生活?如何少用塑膠袋?如何多種植樹林?如何調整飲食習慣?於今面對地球暖化之加劇,再度呼籲全民最起碼必須逐步改變為以蔬食為主的飲食習慣,因為這是遏止地球暖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每人每天可以參與的行動,同時相信你我的善舉,也可讓動物「牠」逃過被殺之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