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鮮食材烹煮,吃原味的食物,不吃食品。圖/李燕瓊
文/李燕瓊
人生,如同烹小鮮,用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烹出大宴小酌…
食在台灣最幸福,食材多元豐富又易得,不想自己動手,餐廳小吃任君選擇;爾今生活在德國,中西食材大不同,除了適應大環境外,如何異中求同和尋找東方食材的替代品,就成了我在煮食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和樂趣;挑戰在於如何去發現記憶庫裡沒有的食材,同時享受研發食譜的樂趣,尤其在新奇、有趣的食材組合下變化出的成品,在吃下第一口的剎那,心情是期待又刺激的。
這有點像旅行,隨意走進小巷弄或轉角發現的驚豔,總令我雀躍,這心情,有種「在生活中提煉出什麼」的成就感,這成就推動著我不斷地玩樂下去。
但是,迥異亞洲料理的歐洲食材,著實讓挑嘴的我吃苦不少,我為何不能「隨遇而安」呢?隨後明白:只要願意去適應、改變,很多事情都可以變得更好一些。
所以,為了活得更理直氣壯,只能努力用現有的材料「西菜中煮」,幾年下來倒也煮出一本《養生料理》食譜書,真是無心插柳的美好。
食物一如生活,隱約摻合著個人的氣韻和生活樣貌;我下廚並不特別要求食材、配料和做工,多為隨心、隨興輕鬆煮,自在沒壓力。
歐洲的食材並不豐富,我後來換位思考:就「食當令和煮替代」啊!如德國三月是野菜熊葱季,就當天摘了煮食,吃膩了就包水餃(等同韭黃),季末還可熬上幾盒熊葱油放冷凍,隨時可拌乾麵;櫻桃、蘋果吃不完就釀製酒、醋,放著隨時可用,這樣就地取材、變化著煮食,也頗能隨遇而「食」了。
而且烹煮原味的食物,不吃食品,原則上接近地中海飲食,橄欖油、亞麻子油、海鹽、自釀蘋果或櫻桃醋、各式香料(尤其用在拌沙拉),這就足夠了。
烹飪更像耕地,廚師就是園丁,人生不就是:認真享樂再認真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