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牙醫系只招一名繁星推薦,一階篩選八人學測成績滿分、校排名都是前百分之一,比序篩選無效,最終超額全部錄取。為補此漏洞,明年將牙醫系納入繁星第八學群,增加第二階段甄試(面試),藉此減少超額錄取問題。
大學個人申請首次最多採計四科成績,學測同級分人數大增,導致一階通過篩選人次過多。家長團體、大考中心建議增加學測級分,或把十五級分再細分為A、A+、A++。大學招聯會表示,研擬增加「三科總和」做為同分超額比序。
這是本來就可預期的亂象,總歸一個字:「比」。當初為減輕考生學習壓力與考試負擔,約定各系最多採計四科,造成一群同燈同分的競爭者,再質疑十五級分缺乏評鑑度,應細分增加級距;或為守住原始分數換算級分的設計,擬採「三科總和」做為同分超額比序。
入學申請規則防堵得緊,即使加採「三科總和」超額篩選比序,也不得違反採計最多四科的原則。例如,若在一階採計英、數二科,同分超額比序就不可採「國、社、自」三科總和,以免淪於變相採計五科學測成績的老路。
制度忙於設計學測級分、超額比序等,減輕考生壓力負擔的旗幟滿場飄揚,看似堅守教育理念,卻碰到熱門科系申請者,每科都滿級分,怎麼比序都比不出高下的窘境,直接凸顯這套精心設計的級分比序,確有諸多可討論之處。
家長團體建議增加級分使之更有鑑別度,當初為避免錙銖必較,才將原始分數換算為級分。對學霸級的精英學生而言,滿級分就是滿級分。關鍵問題在於學生了解自己的志向嗎?如何在選填志願時,決定未來的生涯?是考量社會崇隆威望?放眼豐富收入五子登科?還是滿足父母期望?個人的志趣、夢想、人生價值與自我實現呢?
羅大佑、侯文詠是經典實例,羅大佑考上醫學院,更想當創作型歌手,他面臨生命的重大抉擇,他的選擇造就活出天賦潛能的歌手羅大佑。侯文詠得到太太張雅麗的支持,平衡發展,創作暢銷散文小說,也取得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博士學位,最後還是專職寫作。
考生除了拚出好成績,還得頭疼後端申請校系時的比序眉角,筆者憂心這套制度的設計,無形中讓孩子習於算計:如何比序對自己最有利?
大道至簡,生命有限,以牙醫系增額錄取為例,一群牙醫學院院長,為了技術性的枝微末節,浪費時間開會討論,得到無須開會就可得到的建議。社會精英的智力心思,應發揮於精進專業發展,提升服務人群品質。請讓他們專心研發新醫療、用心教學傳承,也請饒過擔任行政主管,已疲於奔命的博士、教授們。
《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凡事都要權衡輕重緩急,忙於設計級分比序方式重要?還是先教會孩子「認識自我」?為何熱門科系擠爆?每個申請者真的都適合這些科系嗎?申請那些校系志願,是為了滿足大人的虛榮心?還是喚醒孩子的天賦潛能?
比比比,什麼都要比,刺激自私自利的競爭意識,這樣的比序,比出孩子什麼樣的人生?霧失樓台,月迷津渡!孩子最該被培養的「認識自我」,已然迷失在濃霧狂沙中,該費心慎思的是:這些改來改去的制度框架,帶來什麼後遺症?
陳雪麗(新北市/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