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祐宜(專業經理)
自金融海嘯以降,美國總體經濟表現突出,美元維持霸主地位,美國S&P500股票指數從金融海嘯最低點六百六十六點上漲到目前超過三千點,漲幅驚人。為了防止經濟過熱與通膨,聯準會從二○一五年十二月起,至二○一八年十二月止,三年間總計升息九次,每次升息一碼。
綜觀世界其他主要國家,有本事升息的並不多,且升息的幅度也相對有限,代表這段期間的全球經濟復甦情況個別差異非常大。當美國持續復甦之際,歐洲經歷了歐債危機,歐元區維持超低利率已經非常久;中國大陸則是經濟成長率逐漸下滑,經濟主要靠房地產支撐,伴隨著如影子銀行問題、P2P信貸問題、美中貿易戰等等,因應對策是一面降息或降低存款準備率,一面去槓桿,期望大陸的經濟可以軟著陸,因此人民幣走弱,勉強保住一美元兌換七元人民幣的重要關卡;台灣也是維持低利率非常久的時間,金融海嘯之後,央行就沒有升息過。市場資金雖氾濫,卻缺乏好的投資機會,資金逃竄到股市、房地產與海外,目的只是尋求稍微高一點的投報率。
按照歷史經驗,美國以往在結束升息循環之後,快則六個月,慢則兩年,就會開始降息。若本周降息,距離去年底最後一次升息不到八個月,以時間點推算亦屬合理。
與以往有些不同的是,本次的降息比較像是所謂的預防性降息,以因應經濟前景出現下行的風險。畢竟今年美國各項經濟數據,表現依舊強勁。
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指出,有時候降息不是因為看到經濟出現負面情勢,而是覺得有必要這樣做,因為如果出現更棘手的情況,後果可能非常嚴重,為了降低最壞情況發生的風險,預防性的措施是必要的。
美中貿易戰後果的不可預測,應該就是葛林斯班所說棘手情況的導火線。提高中國大陸輸入美國的關稅,影響到的不只是中國大陸,也連帶懲罰到美國國民,畢竟在過去數年,許多產品受惠於中國大陸低廉的勞力成本,能將價格壓到最低。若貿易戰遲遲無法達成共識,美國人民必須付出更高的價格取得同樣的商品,在可支配所得沒有提升的情況下,勢必會減少對某些商品的需求,連帶影響到經濟成長。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過往的高利率,恐怕已經回不去了。如果連這幾年在美國經濟表現如此強勁的情況下,短期利率都無法突破百分之三,再加上好的投資機會愈來愈少,資金苦無去化管道,那麼,績優股、高評等債券跟好地段的房地產價格恐怕仍將持續攀升,信貸規模也會繼續擴大,這也是各國政府必須面臨的挑戰。
在長期低利率環境底下,我們升斗小民又該如何自處?筆者認為,若手上有好的資產,不管是股票或房產,不可輕易出脫,因為印鈔票容易,但優質資產是有限的,長期持有績優股票或好地段的房產仍是最佳的應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