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言的烙印》圖/傳影互動提供
文/美玉
欣賞完《謊言的烙印》,有許多予盾點在心中,主角盧卡斯是丹麥小鎮上一所幼兒園的教師,某天,班上一個女孩編了謊言,說自己看到了盧卡斯的私處,消息傳開後,大家都懷疑他性侵了小女孩。
這是一個突發性危機,做為第一個危機事件處理者園長葛蕾,她的處理方式很特別,即沒人證也沒物證,她只憑小女孩的片面話語,直覺判斷盧卡斯做了不該做的事,主觀地請他不用來幼稚園上班,靜待調查。
如果是我們遇到此危機,處理的方式會有不同嗎?任何案件不是該有人證或物證才可辦嗎?有被錄影或有人看到嗎?另一方面,是否也該帶小女孩去接受檢查,雙向經確認後,才能了解事情是否屬實?
很不幸的,在未確認前,園長還私下散布訊息給家長們,此行為是未審判先定罪,對當事者而言,真的是二次傷害。
試想看看謊言如何被烙印?如影片中當家長一傳十、十傳百,雖然法院審判盧卡斯無罪,但回到小鎮生活的他,卻經歷了社區居民對他的排斥,甚至買民生物品時遭到唾棄,拒絕賣東西給他。
最終,平安夜在教堂唱詩時,他選擇對小女孩的父親,也是他的好友席歐說:「你想對我說什麼?看著我的眼睛,你看到什麼?什麼都沒有……」盧卡斯的情緒在那一瞬間爆發了,這才讓好友相信他的清白。
人生中,有時難免會有突發性危機出現,尤其傷害來自好友時,從這部電影中,我學習到平時和朋友相處一定要設定自己的「界線」,才不會被謊言的烙印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