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市調解委員陳大錡擔任調解委員十七年,調解成功案件連續六年排名全國第一。
圖/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報導】內政部統計,去年全國申請糾紛調解件數共十四萬多件,調解成立比率達百分之八十點二五,創下歷年新高,充分發揮民間和解功能,有效疏減訟源。調解成立比率最高的三個縣市,依序為台中市、彰化縣及台南市。
台中市二○一八年調解案件數共二萬二○九八件,調解成立件數二萬三百三十件,調解成立率百分之九十二,送法院核定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九,高居全國第一。調解案件中八成以上都是車禍糾紛,其次為租屋和債務糾紛等。
中市府法制局表示,調解成立最重要的是耐心,其次八成以上都是車禍調解案件,與保險業務員保持好關係,也是調解成功的祕密關鍵。
法制局長李善植說,調解委員會定期的聯誼會議,都會邀請保險業代表參加,很多調解卡在保險理賠的額度問題,透過會議溝通與增加熟識,在調解時可提高理賠成立的機會。
彰化市調解委員會主席許正創說,彰化市調解委員在地方都有相當人脈,深諳法令及人情事故,更因平時認真、企圖心強,建立良好口碑。
與警方密切合作 提高成功機率
此外,各調解委員都與各派出所保持密切關係,只要各派出所有紛爭、車禍案件發生,都會立即與各調解委員連繫,不僅案源多,且多能在第一時間處理,調解成功的比例就會提升。相對警方也可獲獎勵,此一合作模式,是市調解會有良好調解績效重要原因。
台南市調解成立率百分之八十五點一七,全國第三,民政局提供委員談判技巧訓練等專業課程,並增聘原住民、新住民委員,加入調解陣容,都是創全國先例。
另外,委員的熱心和用心調處,更是案子能夠成功的不二法門。像多年前水利署辦理龜重溪聖賢堤防段防災工程,徵收土地及補償地上物,行水區上的一叢竹子,位於三七五條例承租地上,經估價該竹叢補償費三萬多元。老農認為竹子是他種的,應補償他;但地主則主張竹子是原有的,補償費不該歸老農而僵持不下,連帶影響地主二百四十七萬多元土地補償費因此卡關,最後全部遭寄存台銀。
前東山調解委員會主席吳燕卿說,老農跑了三年調解會、市府相關單位尋求解決之道,都無功而返。
因大地主後代甚至旅居南美洲,吳燕卿接手調解後得知老農困境,找出問題癥結,趁在南美洲的地主子孫返台時,在各單位協助下,花半年終搞定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