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也會悲傷嗎

文/派翠西亞 |2019.07.07
3078觀看次
字級

文/派翠西亞

美國威廉與瑪莉學院人類學教授芭芭拉.金恩,在上個月《科學人》雜誌撰文指出,科學家和動物行為學者,多年來持續研究動物的情緒變化,累積許多動物哀慟的案例,也逐漸找出影響動物表達哀慟的因素。

虎鯨喪子悲痛難釋懷

去年七月,一頭代號J35的雌虎鯨,因為前所未見的「護屍」行為而引起全球關注。J35生活在美國華盛頓州和加拿大卑詩省附近的薩利希海,是南方居留型虎鯨群體成員之一。牠懷孕近一年半,生下一頭雌虎鯨,但小虎鯨在出生後三十分鐘就夭折。

J35不肯放下小虎鯨,把這具小屍體頂在頭上,帶著牠前行,並在小虎鯨滑落時,閉氣潛入水中把牠頂回來。有一段時間,一群母虎鯨聚集在J35身邊,圍成緊密的圈子,這種看似要調適牠情緒的行為,至少持續了兩小時。歷經十七天、前行一六○○公里之後,J35終於放開寶寶的屍體。

數十年來,動物行為學家一直很謹慎,不輕易把情緒描述套用在其他物種,但隨著新證據不斷出現,人們的觀點開始改變,尤其J35虎鯨的強烈反應,更讓動物學家相信:人類不是唯一會哀慟的物種。

有親密關係才會哀傷

二○一三年,芭芭拉.金恩曾為《科學人》撰寫過〈動物喪親之慟〉一文,當時這還是新興領域。此後,個案研究數量激增。

過去,喪親之慟似乎只見於腦容量較大的哺乳動物(例如靈長類、大象和鯨豚類),但最新證據顯示,哀慟不光取決於腦容量或認知能力,形成親密關係的能力,逐漸成為決定哪些物種會對死亡表達哀傷的重要因素。

另外一例是,二○一七年,美國亞利桑那州小山城,有一個小學三年級學生狄柯特,得到一個生日禮物,是一台可自動偵測野生動物並拍攝影片的高性能紀錄相機,結果狄科特利用這台相機,在住家附近拍到一隻美洲猯豬死亡後,連續十天,同一群豬夥伴都來探查,並在附近覓食,甚至睡在屍體上,以保護屍體不被掠食者破壞。

同伴死後的強烈痛苦

後來狄柯特在學校科學博覽會上,分享了這段猯豬群體對同伴死亡的長期反應影片,吸引生物學家阿爾垂特的注意,之後在阿爾垂特的協助下,兩人在去年二月的《動物行為學》(Ethology)期刊發表關於猯豬哀慟行為的論文(狄柯特是第一作者),讓科學家開啟了如何定義並觀測動物哀慟的新對話。

論文中指出,這些猯豬的反應,讓人們更加了解動物群體行為的複雜性,顯示牠們對死亡的反應,與人類和黑猩猩相近。這些猯豬的行為,也非常吻合芭芭拉.金恩在二○一三年著作《動物如何悲傷》中提出的判斷標準:在其中某一個體死亡後,存活者顯著改變行為,顯示出強烈的痛苦。

芭芭拉.金恩指出,依據不同的物種,這些改變可能包括:不尋常的進食或睡眠模式,停止社交活動;藉由聲音、面部表情或肢體語言,對著屍體或在屍體附近表達哀慟……

哀慟行為動物能顯示

但金恩博士向阿爾垂特詢問後證實,生物學家只能描述可觀察的事實,卻不能百分之百讀懂動物的心理或確知牠們的意圖,只能說,因為人類知道豬是能夠合作及友好互動(如理毛行為)的動物,顯示牠們的小團體十分有凝聚力,所以當猯豬表達出某些反應及行為時,非常「符合非人動物哀慟的表現」,但究竟猯豬行為的情緒面向,是否就是人類情緒中常見的「悲慟哀傷」,則不能一廂情願遽下斷言。

處處皆有心碎的動物

金恩教授認為,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哀慟並非僅發生在腦容量大的動物,尤其是哺乳類動物中,腦容量不大的物種,也會展示出人類定義中的「哀慟行為」。

例如荷蘭驢子農場基金會庇護所,曾拍攝一段影像,顯示一群傷心的驢子在地上打滾,對著死去的老公驢發出驚人叫聲。二○一六年初,加拿大亞伯達省動物庇護所的一頭母驢子莉娜,和公驢傑克相處三年,感情相當好,卻在傑克死亡後產生行為異常。

動物庇護所創辦人佛利回憶道:「莉娜整個晚上都在屍體旁邊繞行並不願離開。我們埋葬傑克時,莉娜隨著傑克的屍體走進挖好的洞裡,並且好幾天都在傑克的墳墓上不斷扒著泥土,整晚不停地叫著,甚至在食物和水的誘惑下也沒有離開。」

或許因為曾有一段時間陪伴傑克的屍體,莉娜找到療傷止痛的力量,接下來幾個星期,莉娜開始恢復正常飲食,並尋求其他公驢陪伴。事實上,庇護所、動物園和獸醫師在日常作業中,讓失去同伴的動物陪伴屍體,已日漸成為趨勢。

多年來,芭芭拉.金恩教授也收到過一些報告,描述喜鵲和加拿大雁在發現同伴的屍體後會表現極度憂傷。而當小牛死亡或在出生後沒幾天就從母牛身邊被帶走且再也不能相見時,母牛會哀慟不已。得知這些事,促使金恩決定開始多吃以植物為主的食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