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需要使用自己沒有的相關書籍而又無法、無力或無心購買時,借書就成為一種常見的閱讀途徑和圖畫交流方式。但對於愛書、藏書的人來說,都怕把書借出去,古今皆然。
書何以怕借?概括起來是因為藏書人有「兩怕」:
一怕書歸還時被污損。清人錢大昕規定:污損書者不予借。當代文化名人余秋雨坦言:「這雖是外在形態的問題,對藏書的人來說卻顯得十分重要。」
有些人讀書時,或用舌頭舔一下手指,然後再用手指翻書;或用指甲劃開書面,掀開書頁;或用手心沿書脊將書來回翻捲壓平。無論什麼書,都受不了這樣的待遇,借來的書更不應該如此。所以藏書家黃裳先生說:「怎樣讀書,其實也是衡量文化水平高低的一種尺度。」
二是怕借書不還。清代著名藏書家錢大昕對此現象予以詛罵曰:「有借不還遭神誅。」此語雖然有煞風景,但畢竟透出了愛書之切。
現代著名藏書家葉靈鳳先生分析道:「與其勸人借書給人,不如勸人借了書歸還,因為有人借了書不肯還,才有人吝嗇不肯將自己的書借給別人。」不過,如今借書故意不還的人大概不多見,更多的是書借出去之後,容易彼此忘掉。
正如葉靈鳳先生說:「借書給人,好像在沙漠旅途上將自己的水壺慷慨地授給同路者,是希望獲得一個伴侶和同好者,能夠共享自己已經感受到的滿足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