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推動《新經濟移民法》,盼積極延攬國家發展所需的人才及人力,加速產業轉型升級並改善人口結構。
圖/國發會提供
本版專題節錄自《全球中央》雜誌2019年4月號
http://www.cna.com.tw
文/潘姿羽
台灣人才庫亮紅燈 開放新經濟移民拼競爭力
台灣在二○一八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多數民眾對此可能感受不深,但其實人口結構改變帶來的影響,已慢慢在生活各個角落顯現。國發會去年發布的人口推估揭露台灣面臨的兩大危機:總人口將自二○二二年轉為負成長,且人口紅利將於二○二七年消失。
行政院一度以「國安危機」來形容,原因在於,人口規模縮減及青壯年人口占比下滑不只加重社會的扶養負擔,更不利於經濟成長動能及國家競爭力。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明瞭問題的嚴重性,除了推動《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加強延攬外國人才,更於去年端出《新經濟移民法》草案,力拚能儘速於立法院三讀通過。她表示,《新經濟移民法》短中期可補充產業所需的人才人力,長期則有助於增加工作年齡人口,維持人口合理結構。
新法向外攬才業界歡迎 勞團憂衝擊就業市場
國發會為了強化政策討論、凝聚共識,在政策形成的各個階段,邀請專家學者、雇主團體、勞工及移工團體、人力銀行業者以及相關部會溝通。各界對於《新經濟移民法》的目的及方向多無反對意見。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企業界盼引進更多人力,勞工則擔憂將衝擊國內薪資水準及就業市場,勞團甚至曾喊出,別為資方找穩定廉價勞力,盼政府善盡把關責任。
設薪資門檻避免搶飯碗 總量管制防止供過於求
陳美伶說,《新經濟移民法》草案欲延攬的中階技術人力為經多年國內教育培訓或相關工作經驗者,並非基層外勞,也就是說,用「藍領」來形容中階技術人力並不合適,他們已經進階到「灰領」,既然是2.0版的員工,就不應該用1.0版的待遇去對待他們,也因此,草案會對中階技術人力訂定一定的薪資門檻。
按國發會規畫,外國中階技術人力薪資門檻不得低於最近一年度職類別薪資調查的總薪資第七十分位,並採產業人力、社福人力的薪資水準條件分流計算。陳美伶表示,台灣社會如今不僅面臨人口結構轉變帶來的壓力,人民也苦於低薪問題。宏觀來看,當政策引進更多人力與人才,將有助於產業發展,提升競爭力,政策不能因為當前普遍低薪就降低薪資標準,而應樹立目標,讓產業往好的方向走,從觀念開始改變,才能帶領社會往正面發展。
陳美伶也說,未來將設定總量管制及產業別配額機制,確保不會對國內薪資水準及就業機會產生衝擊,產業類別方面,將對國人較不願意從事的中階技術缺工行業,如製造業及營建業等,留用或引進中階技術人力。
至於總量管制的執行方向,陳美伶說明,初步規畫會設計平台,由各業別的業者提出實際需求,政府再來盤點,這種「需求導向」的做法,就是為了確保不會引進過多人力導致勞動市場供過於求,而有壓低薪資的情況發生。
成就多元移民社會 扭轉不利的人口結構
《新經濟移民法》不只是一部新的移民法,也是因應新產業需求而生的法令,其效益可體現在總體經濟、勞動市場、人口結構以及社會融合四大面向,藉由專業人才的技術創新效果以及中階技術人力互補效益,加速促進產業升級轉型,且有助於擴增產業規模、創造國人就業機會。
另外,透過人才及人力延攬,可有效解決少子化導致的工作年齡人口減少問題,並成就友善多元的移民社會。由於《新經濟移民法》仍需在立法院審議、凝聚朝野共識,國發會接下來也會視情況調整細節,盼這部法案能夠順利通過,真正促進台灣競爭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