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
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圖/River
文/惠馨
人生總有些滄桑不足為外人道,每當想起都會喟嘆自己的堅持,並對自己的執著一笑置之。然而,一笑置之並不是因為真的看破紅塵,反倒是對現狀的自我解嘲,但笑著笑著,往往就哭了。哭與笑之間看似矛盾,但仔細體會,笑得無奈,卻哭得真誠。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作品辛棄疾〈菩薩蠻.賞心亭為葉丞相賦〉即是此例,全詞由景入志,摹寫自我胸襟,以雷霆萬鈞開頭,卻收之愁悵矛盾,讓人不免為作者的壯志未酬、英雄末路掬一把同情之淚。
遠處青山似乎有意與高雅人士共同闊論,因此他們翩翩來襲,如萬馬奔騰般,氣勢宏渾,讓人滿懷希望。然而,這些青山卻在茫茫煙雨之中逐漸迷失道路,左右徘徊,逡巡不已。眼看著明明已然接近,仔細一看才知道從來沒有到達終點,距離仍然遙遠。青山看似有情,也有意相近;高人看似可親,卻路長道阻,難以晤面。辛棄疾以青山、高人為喻,實指自己懷才不遇、有志難伸。明明擁有國家需要的才能,卻總是被區隔於千里之外,朝廷的主和派當權,讓他毫無用武之地,因此詞人由希望轉為失望。逶迤青山奔騰而至,不正像千軍鐵騎足以馳騁沙場?但轉眼煙雨遮住青山,也遮住了希望,失望之深可以想見。
下闕話鋒一轉,以揶揄沙鷗為主題,說明頭髮變白乃是因愁苦而發,那麼水中沙鷗通體皆白,難道是一身皆愁嗎?詞人筆意輕快,故作灑脫,拍手狂笑,由此取笑沙鷗滿身白毛的狀態,實為自己鬱結難伸。辛棄疾的愁苦是真;沙鷗的愁苦為假。以假喻真,表現出象徵概念。拍手笑得愈狂,反映著自己的愁苦愈多。一身皆是愁的究竟是不是「沙鷗」?這個答案在每個讀者的心中,也在作者的心中。作者故意藉此喻比呈現情感的錯位,如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般,情緒皆是「人」所擁有,但以「物」而烘托之,反而能更添一番想像。
中國文人善以寄託寫情,彷彿以此能拉開「物、我」的空間,但卻令閱讀者在這個空間中多了想像的能力,讓作品更有畫面。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驗呢?有時候刻意以「物品」表現自我情感,會讓情感的表達更為豐富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