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依據美國《營養藥理學與治療學》期刊指出,台灣的「大腸激躁症(簡稱腸躁症)」盛行率約二成二,患者長期反覆或交替出現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祕等症狀,對工作效益和生活品質都造成莫大的影響。董氏基金會昨從預防角度,建議國人飲食應從「少糖」、「適量好油」,多吃蔬果、攝取「膳食纖維」,建立良好腸道菌,以幫助腸道益生菌生長、抑制壞菌,打好腸道根基,遠離腸躁症。
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專任主治醫師曾屏輝表示,腸躁症成因一般認為與壓力、情緒問題、睡眠不正常、腸道菌叢異常、腸道發炎或感染、飲食習慣不佳等有關,導致胃腸動力異常、內臟感覺異常,患者長期反覆或交替出現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祕等症狀。
曾屏輝說,目前臨床尚無確切根治大腸激躁症的治療方式,他建議透過以下幾個方法來緩解腸躁症症狀:包括「藥物治療」;「紓解壓力」;與國人較少接觸的「低腹敏三階段飲食」。他提醒,實施低腹敏飲食,需經過醫師與營養師嚴謹控管,也不適合長期進行,以免造成營養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