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有健康、養生觀念的民眾,大都理解護肝、保腎等器官重要性,但卻容易忽略腸道健康。二十九日是世界腸道健康日,醫師呼籲民眾關注腸道健康、攝取足量蔬果外,適量補充市售益生菌、乳酸菌等對身體有助益,或可與醫師討論後再服用。
營養師也建議民眾可採高纖維、低脂肪飲食方式養出健康腸道,降低壞菌比例,避免腸道不潔有關疾病;並保持運動、少吃油炸加工品、每天喝至少一千五百西西以上的水,使腸道蠕動排便順暢。
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表示,人類腸道有上百種細菌,大致可分為好、壞兩種,彼此抗衡來保持腸道不受影響,當壞菌影響力增強,腸道就可能發生病變,另一方面,若好菌的影響力上升,腸道黏膜會增強,抵抗刺激物質能力,達到降低過敏。
營養師林郁婷則表示,有研究文獻指出,採取高纖維、低脂肪飲食方式,可養出腸道好菌,降低壞菌比例,解決人體近九成與腸道不潔有關的疾病。
她建議學童應保持運動、少吃油炸加工品,蔬果每天應攝取一點五碗的量;此外,每天喝至少一千五百西西以上的水,使排便順暢。
民眾若纖維素及水分攝取不夠,也可能造成便秘。
民眾若纖維素及水分攝取不夠,也可能造成便秘。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戴季珊表示,可選擇像梨子等水果促進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