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拜讀吳悅老師的〈拉近公私立差距,教育永續發展〉大作,吳老師所說的公私立教育資源不公平的情況,但筆者所看到的,卻是教育當局給予公校的資源,是私校所難以比擬的。
例如筆者所任教的學校,一年多前曾榮獲教育部高級中等學校評鑑優等,這是三年來,全桃園區唯一榮獲此佳績的私立學校,其餘獲得優等都是公立學校,難道是桃園市其他私校都不夠優質嗎?事實恐非如此,而是教育當局進行教育經費分配時,往往是公校優先,私校能獲得教育當局的補助,往往不如公校,再加上政府採取學費凍漲的政策,私校也很難透過收取高額學雜費來增加經費。
私校與公校的任務分工,其實也展現出台灣教育現場的多元性。私校與公校的教育生態本來就不同,而造成不同的升學績效,主要是學校氛圍所致,教育經費並不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以留校夜自習為例,在私校這是一個稀鬆平常之事,許多私校教師都可配合學校政策留校陪學生自習,但在公校推動卻有困難之處,畢竟公校教師的待遇優於私校教師,故公校的教師自主性較強,因此配合留校看晚自習恐將窒礙難行,因此即便教育當局提供更多的經費補助,公校的學校氛圍若未改變,也很難收到好的成效。
有鑑於此,筆者認為讓私校與公校找到自己的發展特色,讓台灣各級學校的特殊性更加多元,這才是教育永續發展的最佳作法。
廖經庭(桃園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