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宗懋(文史工作者)
最近新加坡政壇出現一則重要的新聞,財政部長王瑞傑將升任副總理,並將接替李顯龍總理成為新加坡第四代領導人。不同於前三任領導人李光耀、吳作棟和李顯龍都是從政資歷很長,王瑞傑是二○一一年才進入內閣擔任教育部長,是十年內就完成了國家領導人的訓練,算是後起之秀。
其實,我和新加坡的淵遠很深,可以說經歷了前三位領導人三十多年的時間,對新加坡的社會情感非常熟悉。一九八五年我的世界之旅中,在新加坡也停留了一個月以上的時間。
結束菲律賓之行後,我飛往新加坡,途中認識了一位在新加坡工作的馬來西亞女孩,後來成為我的人生伴侶。無意間,新加坡竟成為結良緣之地。對任何人來講,這種生命奇緣之處,在記憶中自然是永遠的。
一開始,我對新加坡的認識非常有限,就跟一般人一樣,只是大概知道主要人口是華人,受英國殖民過,能夠講英語。一九八二年,我從台北飛往倫敦,曾在新加坡過境幾天,我的吳姐姐嫁到新加坡,我暫住我姐夫家,印象很淺,只隱約記得有很多組屋公寓。一九八五年,我在新加坡停留的時候,還是住在我姐夫家,當時他們已經搬到條件更好的組屋,有兩個孩子。
新加坡不同於菲律賓,一切井然有序,沒有什麼好探險的,所以知識的尋求主要是在圖書館裡看舊報紙和書刊,認真的聆聽李光耀總理在電視上的各種講話。由於學習認真,所以比較快就進入情況。
新加坡原屬於英國殖民地,與麻六甲和檳城合稱為海峽殖民地。華人主要來自閩粵兩省,使用的地方方言包括福建話、客家語、廣東話等。民國時代,華人是持中華民國護照的海外僑民,認同的是南京國民政府以及抗戰時期重慶政府。新加坡華人對中國的抗戰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包括捐款和協助運輸工作。日本戰敗後,西方殖民地紛紛掀起獨立運動。
儘管如此,被殖民的人民之間屬於不同種族和文化背景,對於新獨立的國家的屬性,包括用什麼語言?過什麼節日?主要拜什麼神等?彼此之間也產生激烈的鬥爭,簡單說,新獨立的國家是誰的國家?新加坡華人就在這種艱困的處境中,度過了戰後的二十年。
由於中國對新加坡並沒有主權主張,而新加坡華人在自己土地上的遭遇和命運卻是立即的,因此答案顯而易見,他們只能盡快確認自己新加坡主人的身分,主張本身對土地的權利,而不是中國的僑民。
一九五九年,新加坡成為英屬自治邦,李光耀成為第一位總理。一九六三年,馬來亞聯合邦聯合了新加坡、沙巴和砂勞越成立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成了馬來西亞的一州。然而問題也跟著出現,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和華人人口突然拉近,政局極端不穩,尤其李光耀主張「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與主張「馬來人的馬來西亞」的巫統(政黨)發生激烈的衝突。新加坡爆發馬來人種族暴動,局勢一觸即發。
終於,一九六五年八月九日,在馬來西亞總理東姑阿都拉曼的堅持下,新加坡被迫離開馬來西亞,成為以馬來人為主的馬來西亞,以及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兩個國家。這樣一段歷史今天說起來彷彿輕描淡寫,然而李光耀那一代的新加坡建國先賢,卻是經歷了艱困的生存環境,克服了無數的困難,才逐漸走出一條平坦的和平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