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振裕
母親節快到了,鑒於班上有許多單親和隔代教養的孩子,因此配合學校活動指導孩子製做感恩卡前,特別跟他們強調,感恩的對象不限於母親。
「卡片是要送給感謝的人,不只是媽媽。如果照顧你的人是奶奶、爸爸或其他人,也可以送卡片給他們。」我還開玩笑說:「如果想不到要送誰,那就送給老師好啦!」
聰明的小朋友也揶揄我:「誰要送你啊!」
我順勢引導:「是啊,應該要送給平時照顧你的人,為你們煮飯、洗衣的可不是老師。」
我提醒孩子,「卡片做得再美,如果裡面錯字連篇,那就太可惜囉!」為了避免錯字,還讓他們先把感言打成草稿讓我一一檢視,但這一看,卻讓我有好多感觸。
「媽媽,謝謝你回來看我,還買新衣服給我,陪我吃好料的!」
「謝謝媽媽買文具給我,還帶我去逛街,希望媽媽可以常常回來陪我。」
「媽媽,謝謝你買禮物送我。」
看著這些全是由奶奶照顧長大的孩子,離異的母親只是偶爾回來探視,帶著孩子大啖美食、買新衣、給零用錢,以彌補心中的虧欠,卻成了他們主要的感恩對象。我可以理解,那是孩子渴望母愛的一種替代表達,叫人心酸;卻也難過孩子們忘了平日真正照顧他們起居的奶奶,有的甚至還嫌她們囉唆!
「你不想做張卡片送給奶奶嗎?」我問小芹:「平時都是奶奶照顧你的,不是嗎?」但小芹給自己找了個藉口:「奶奶很難畫耶!」「奶奶雖然比較嚴肅,可是她一直很用心照顧你和弟弟啊!」我提醒小芹。
「阿瑋最該感謝奶奶了,雖然你老是嫌奶奶囉唆,但如果沒有她你該怎麼辦?」我決定打溫馨牌,「颳風下雨時,還是奶奶冒著風雨騎機車接送你上下學的,不是嗎?」我又舉了從小媽媽過世、由奶奶一手帶大的小如為例,讚賞她用心做給奶奶的卡片,溫馨又感人。
「雖然做卡片送給媽媽,比較符合母親節的氣氛,」我還刻意說:「但送給平時實際照顧你的人,特別是奶奶,那才是真正懂得感恩!」希望這一番直白的提醒,可以觸動孩子們的心,想一想平時照顧他們的人所付出的辛苦。
閩南語有句俗諺「近廟欺神」,指人們總是貴遠賤近,可謂生活最真實的呈現,值得我們深刻省思。教育,就是要引導孩子懂得更深一層的省思與酌量。久久見一次面且攜來禮物的媽媽當然要感謝,但平時打點生活起居、噓寒問暖到有點囉唆的照顧者,同樣值得感恩;特別是把孫子照顧得無微不至、辛苦的阿媽們。
幾天過後,我再問了小芹:「你後來做卡片送給奶奶了嗎?」小芹笑抿著嘴,點了點頭。我再用玩笑的口吻提醒:「嫌奶奶囉唆的阿瑋,要送給奶奶的卡片做了沒?」阿瑋也跟我點了點頭。
我不知道是提醒有用,還是他們礙於老師的面子不得不做。但我相信,母親節當天奶奶收到孫子(女)親手做的卡片,一定會很開心,這樣就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