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旗山車站──那一段輝煌過往

文/張廷鋐 |2019.05.06
2575觀看次
字級
已然百歲高齡的旗山車站仍堅守崗位,扮演觀光大使。圖/張廷鋐
入口意象使進入糖鐵故事館的旅人可以清楚知悉歷史建築的古今角色。圖/張廷鋐

文/張廷鋐

發源自玉山東峰的荖濃溪是高屏溪的主流,流路蜿蜒的型態以金門峒斷崖與濁水溪上游的陳有蘭溪比鄰,鄰近的地理位置造就低位河(陳有蘭溪)不斷向源頭侵蝕,致使後來荖濃溪流量減少而成斷頭河。河道的另一側是發源自玉山南麓的楠梓仙溪,溪流蜷曲於高雄旗山,旗山居民遂引河水灌溉而漸成街肆,其開發可以回溯到荷蘭治台時期,台灣各地多為平埔族的領域,於清領時期被漢人攻破,破口為鄰近鳳山縣的「嶺口」,漢民族與平埔族簽署文書而獲得大片良田沃土,土地田園常見番薯遍植,於清乾隆年間以「蕃薯寮」之名出現於史籍。

籍貫河南的曹謹於清道光十七年就任鳳山知縣,任內採行清莊連甲而保衛鄉里,更開鑿水圳引用下淡水溪水灌溉農田,田野而收成漸豐;豐稔的生活使得農人對於曹謹感念萬千遂以「曹公圳」命名。

水圳的水隨著時光推移而不停流轉,流轉數個甲子不曾間斷,斷開的時間點可從乙未割台談起,起伏的是製糖株式會社的秤陀、起伏的是鄉里間種甘蔗的農民,感受深刻的農人所栽植的甘蔗隨著五分車而往來於旗尾線鐵道,鐵道上的蕃薯寮再次躍升於歷史舞台。

台灣的糖業肇始於清朝時期,糖業出口總額在日治時期達到高峰,歸因於台灣各地興起的製糖株式會社,會社於蕃薯寮的據點隸屬於高砂製糖,製糖的網絡隨著糖業鐵道的建築而綿密於大地。地處國境之南的蕃薯寮築有糖鐵旗尾線,線路間的車站因製糖焦香味而門庭若市,如蕃薯寮車站市集漸成且街道環繞於車站兩旁,周圍可見「石拱圈亭仔腳」、「巴洛克式建築立面」。

面臨更新與保舊衝突的是糖鐵旗尾線沿線住民,民國七十一年拆除旗尾線全部軌道,地方糖業發展的見證瞬時被歷史的洪流淹沒,淹沒不了的是僅存的旗山驛,屹立於蕃薯寮近百年,於民國九十四年由當時的高雄縣政府公告為縣定歷史古蹟而倖存。

存在於南台灣將近一世紀的旗山驛經歷了台灣糖業最鼎盛的時光,光鮮亮麗的外表呈現八角形尖頂宛如童話世界中的城堡,內部骨架是典型的日式工藝──褲腰屋根,根基底蘊呈現和洋混搭的風格而略顯俏麗。旗山驛於大正年間完工,逐漸成為在地糖鐵的貨運樞紐,其價值自昭和年代起更勝以往,往來於旗山、打狗間的糖鐵更勝任為載客列車,使得旗山驛旅客量僅次於屏東、高雄驛。驛站的使命卻因為製糖成本高漲而於民國六○年代起逐漸黯淡,目前僅剩旗山驛與數根位在河道上的橋墩讓人回味。

回味過往或許是旅人踏上旅途的一項契機,促使旗山驛成為如今的糖鐵故事館,故事館內的擺設或許不如以往,往來此地的旅人卻是試圖於此嗅出往昔的焦香氣息,還可於驛站裡見證舊時的車廂、鐵道軌跡;鐵道軌跡深烙於大地更促使街道的人潮聚集而來,形成與老街並立,功能轉化為旅遊驛站吸引旅人進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