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位飛行員 拒當二等公民

 |2019.05.06
3932觀看次
字級
紀錄片《尋找1920》透過日治時期首位台灣飛行員謝文達(右)與韓國飛行員安昌男(左)的故事,帶出台灣在一九二○年代身處的歷史局勢。圖/中央社
謝文達駕駛的「台北號」。圖/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謝文達為台灣首位飛行員。 圖/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報導】他是台灣首位飛行員,二十二歲時駕著「台北號」飛機,在東京上空散發二十萬張為台灣設置議會請願運動的傳單。他也曾加入國民革命軍,成為當時少數見過蔣介石的台灣人。他是謝文達,傳奇事蹟轟動日治時代的台灣、鼓舞被視為次等公民的台灣人,百年後卻差點被台灣人遺忘。

相隔近百年

紀錄片完成

謝文達的故事最近被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拍成紀錄片《尋找1920》,由李崗監製、許明淳擔任導演,並發起募資計畫,準備在全台校園巡迴播放。謝文達之子謝東漢與軍事史研究者吳餘德耗費數十年完成的謝文達傳記《徘徊在兩個祖國》,也隨電影上演重新出版,揭開這位飛行員神祕又傳奇的一生。

謝文達一九○一年生於台中,十六歲那年觀賞美國特技飛行家亞瑟·史密斯在台中的表演之後,立志學習飛行,赴日本就讀伊藤飛行機研究所,成為台灣第一位飛行員,多次參加飛行競賽獲獎。一九二○年十月十七日,謝文達以自購飛機「伊藤式惠美五型機」於台中練兵場起飛升空,創下台灣人在台灣的首次飛行紀錄。這座飛機的螺旋槳迄今仍由國立台灣博物館收藏保存。

傳奇的一生

鼓舞台灣人

謝文達的飛行壯舉證明台灣人也可以和日本人「一較高下」,激勵當時被認為是二等公民的台灣人。蔣渭水在自營的「春風得意樓」為他開歡迎會,兩人意氣相投,謝文達加入蔣渭水一年後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成為創會會員。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的日期十月十七日,和謝文達第一次駕機在台灣飛行的日期相同,似是向謝文達致意。

一九二三年,蔣渭水到東京進行第二次台灣設置議會運動請願期間,謝文達駕駛動員全台募款買來的飛機「台北號」,在東京上空散發二十萬張空飄傳單,上書「給台灣人議會吧」等文字,震撼日本政府。

謝文達從此不見容於日本政府,退出日本飛行界,舉家遷移至中國,加入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成為當時少數見過蔣介石的台灣人。之後汪精衛和日本談合作時,謝文達祕密擔任日、汪談判的口譯,見證汪偽政權的成立。

謝文達的飛行技術在中、日兩國深受肯定,他曾獲日本天皇御賜銀杯,蔣介石也送給他軍用短劍,劍身刻上「國土未復,軍人之恥」。但謝文達也因身分敏感,同時被中、日雙方的特務系統盯上。謝文達一九四五年回到台灣定居,曾在台灣省議會任職十七年,一九八三年於台北辭世。

謝文達之子謝東漢表示,父親從小受日本教育,知道什麼是「大和魂」;但他在十九歲的年紀,在與蔣渭水的往來中受到啟發,明白何謂台灣魂,台灣人絕不受壓迫的殖民統治,不做次等國民。

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將謝文達的故事拍成紀錄片《尋找1920》,本月首映。影想執行長李崗表示,該片選擇不在電影院以院線片的形式放映,而是發起教育推廣計畫募資,希望走遍全台校園放映,讓青年學子認識歷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