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創辦人》周源這不是一個人的作品

文/記者高潔、葉健 |2019.05.05
2289觀看次
字級
知乎員工編號第一號員工周源本是東南大學計算機碩士,第一份工作就是寫代碼。圖/新華社

文/記者高潔、葉健

在知乎的四個創始人中,有三人做過IT類媒體,其中不乏「名記」。知乎員工編號第一號員工周源本是東南大學計算機碩士,第一份工作就是寫代碼。後來讀到一本IT雜誌很感興趣,又半路出家做了三年IT記者。

在創辦知乎之前,還是IT記者的周源參與過兩個群體博客的寫作:apple4us和N3。周源意外發現,腦力碰撞後的效果,遠甚於做記者時單打獨鬥,「記者是訓練有素的專業寫手和信息中介,apple4us的作者像一群充滿能量的知識野蠻人。」

於是,他產生一個想法,就是「將apple4us 擴大一千倍」。後來,就有了知乎。

媒體和極客兩種元素,奠定了知乎最初的風格。知乎作為一個問答網站,很早就明晰了提問和回答規範。規範之細緻,甚至到了標點符號、用詞和語氣上。這顯然不是極客熟悉的領域,而是記者熟悉的職業規範。

知乎最知名的領域,當然是在互聯網行業的問答。

在二○一○年年底開始的內測期間,知乎聚集了約二百名用戶。數量不多,但其中不乏李開復、王興、王小川、徐小平等大腕,連當時封筆許久的知名博主洪波也現身其中。這些人在四十天裡,拋出八千個問題,貢獻了二萬個回答。

回憶當時的狀況,知乎早期成員仍然是一臉興奮,「那時一天泡在知乎上三四個小時,整個人處於一種亢奮狀態。這種感覺,就像和很多信息量很大的大腦在交流。」

創業的初心還知乎?

傳播學者麥克盧漢在上個世紀提出了「數字鴻溝」的概念,但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似乎「動動手指」也有縮小「數字鴻溝」的可能。知乎創始人周源說,建立知乎的初心,就是為了讓更多人能夠跨越不同的知識領域,分享彼此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在成為知乎創始人之前,周源有過一次不成功的創業經歷。「第一次創業失敗的那天,我把公司剩下的東西,桌子、椅子、電腦、白板全都送給了一直陪我走到最後的團隊成員。其實不算送,最後一個月,他們已經沒有工資了,但他們還想繼續堅持。」周源說。

不過,從第一次創業中,周源積累了很多經驗。他最大的收穫是拉起了一支團隊,首次創業失敗團隊中的一些人,至今仍在知乎工作。

周源的發小(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李大海就是其中一位。「周源後來突然給我打電話,說他正站在馬路邊,發現知乎這個事情是一個特別好的事情,要把它做起來。」李大海回憶說,當時距離周源上一次創業失敗並沒過多久,和他一起創業的小夥伴其實都已經找到工作了。於是周源一個一個打電話,動員小夥伴們重新加入知乎。

二○一一年,在一場短短二十分鐘的介紹之後,周源他們就拿到了人民幣一百五十萬的天使投資,然後他們在三里屯蹭到了一張免費的辦公桌,經過幾個月的設計和編寫代碼,知乎上線了。

組建一個超級科學院

「北京這個城市有一種冒險精神,這裡的學校、咖啡館和地鐵裡,年輕人交談的話題都傳遞著一種信息:你應該有所行動。很多創業者被這種氣息吸引而來,在這裡讓一些不一樣的事情發生。」周源說。

曾經歷過失敗,周源意識到創業的人生依然像「打怪升級」,但它並不是一次Game Over就終結的遊戲了。周源認為,對於堅持夢想不忘初心的人來說,「機會總會有的」。改革開放以來,在一輪又一輪的創業浪潮中,創業者可以找到導師,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找到有眼光的投資人,可以投身市場的檢驗,讓自己發光發熱。

「小時候,我跟李大海有次爬到我們家樓頂上說以後要幹啥。我跟他說,我暢想的一件事是有一天能夠組建各種各樣的科學家在一起的一個超級科學院,去解決我們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周源說。

如今,知乎平台已經匯集了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和職業人群,正是這些普通人,他們在社區裡面互相幫助,共享知識經驗見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