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祐吉(資深媒體人)
距離下屆總統大選還有八個多月,但是整個台灣,已經陷入一片政治熱,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目前都在初選階段,就已經各自有不只一人參選,綠營蔡英文總統跟賴清德相爭不下,藍軍韓國瑜、郭台銘、朱立倫、王金平甚至周錫瑋、張亞中等人,都將以民調一決勝負。
民主社會的選舉,參選者眾是好事,當大家都當仁不讓時,除了比聲勢、比粉絲數、比支持度外,我認為大家更應該比「誰當總統可以讓台灣更好?」以及「為什麼我可以讓台灣更好?」
像前新北市長朱立倫,之前很認真地提出能源論述、經濟論述,主張重啟核四、建立「北中南自由經濟示範區」等,就是很好的作法。而首富郭台銘則想要為年輕人做點事,誓要找回台灣經濟奇蹟。這都是大家所期待的。
試想,如果郭台銘跟韓國瑜,也能在順著高人氣的同時,提出國政藍圖,透過白皮書、論述、辯論,闡述自己的理念跟主張,讓選民有判斷依據,那不是更能拋開偶像崇拜的激情,深化這場初選乃至總統大選的內涵?
個人以為,選民是國家的主人,也不需要自己降低格局,以「XX粉」自居,畫地自限;畢竟選總統不是選美,不是選口才,也不是選誰會畫餅;只有選出夠有智慧,有格局,又可以腳踏實地做事,可以讓台灣確保和平、獨立自主,且經濟還能有發展的領導者,才是國家之福。
民進黨也一樣。現任總統固然應該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但她也必須面對黨內外的挑戰與民意的檢視;民主時代的領導者,並非帝王,如果現任總統做得不夠讓人民滿意,又為何非要堅持「現任優先」?
當然,挑戰者也該講清楚,他對國政的理念,對兩岸關係的主張,透過政見,讓黨員、選民知道,他跟現任總統的異同,以此來爭取選民支持;反過來說,如果現任總統的政策推動,並沒有大問題,或者說跟挑戰者沒有太大的差異,在倫理與尊重的思考下,挑戰者也不該為了一己之私,硬要在同黨的現任總統尋求連任之際,力圖取而代之。
多人競逐,大家都想為人民做事情,原本是好事,但如果演變成黨同伐異,殺得你死我活,可就不是社會之福了。
無論如何,藍、綠兩黨倘若都能理性公平地完成初選,就是民主模範;真正進入大選,又是另一階段的「牛肉討論」,這樣不管最後人民選擇哪一黨、哪一位候選人,都將會是最好的結局。
誠摯希望各位擬參選人,都能從「網內互打」,進化成「牛肉之爭」,大家各自努力,用好的政見說服大眾,用高格局因應選舉,用君子風度面對輸贏。